【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系列文章整理

2021年我在《張老師月刊》連載了一個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專欄一共十二篇文章,過去皆以陸續分享在這個blog。想透過這一篇文章,把所有分散的文章彙整,提供有需要的讀者參考!

這系列文章感謝《張老師月刊》的邀請,並以實質稿費支持創作。數位資訊爆炸時代,經營雜誌真不容易,如果您喜歡心理相關方面的資訊,也歡迎透過購買,來支持《張老師》的紙本月刊或電子雜誌唷!(紙本雜誌電子雜誌


專欄文章目錄

  挑戰,一個接著一個:專欄起源、同儕團體與邀請成為心理師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建構同儕支持團體,使學習能量維持得更長遠。

  儘管沒有正式普查,但相信助人者(未來)求職的待業期可能會變得更長。面對這樣的職涯困境,我們能否做些什麼,讓自己安度這段期間,進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呢?

  是否有些方法,能提供新手助人者在開始執業之後,仍可以持續精進與磨練自己的基本功?

  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理念,依據經驗來精進微調,並慢慢整合出一套自己的治療理念,雖然不容易,卻是個必要的專業任務。這一次專欄,我想提出幾個方向,供新手夥伴在這條路上思考。

  督導也曾是新手,此刻他提供的專業見解,正是他過去學習、累積經驗,以及接受督導的結果。

  將研究所視為「學習如何學習」的階段,我們才有辦法應對未來職場上不同且多元的專業需求。

  怎麼讓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知道心理師的功能、限制及規範,並且在處理事件時的權責分工能更清楚,是校園心理師需要持續努力的。

  在諮商結束後,完成相關紀錄之建檔與儲存,不但是心理師的業務;更是心理師用來追蹤、評估個案變化的重要依據。倘若紀錄得宜,治療紀錄還能反映出心理師在會談過程中的狀態。

  這是在經營粉專、網站與個人品牌前時,值得思考的「品牌宣言」:「我為什麼要創立這樣的粉專、品牌?」早一步替讀者思考清楚,「自己」與「讀者」之間可能的連結點是什麼。

  從取得執照到撰文的此刻,這幾年我承接了超過八百多場講座、工作坊或採訪。裡頭有些十分成功,也有不少講座結束之後,我深感「內傷」。本文是我在過程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期待能協助大家找到「第一次演講就上手」的使力點。

  這條路要能走得久、走得遠,還有另一個前提,是我們——作為自己身心的主人——有沒有好好保養「自己」這一項助人工具。

  最後一次專欄,我找了十多位「已經在路上」的心理師,邀請他們對新手心理師們說說話。雖然這些夥伴來自不同場域,工作內容也有些許不同,但一樣的是,他們都在為著大眾的心理健康努力著。期待這些充滿溫度的喊話,能陪伴新手夥伴們,找到未來繼續向前的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