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2021年我在《張老師月刊》連載了一個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因發表至今已執行快半年了,最近會慢慢將之前的文章,以一個月一篇的速度分享到這邊。
文章出處:張老師月刊,2021年1月號,517期。
挑戰,一個接著一個:專欄起源、同儕團體與邀請
成為心理師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建構同儕支持團體,使學習能量維持得更長遠。撰文/蘇益賢(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專長: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三波行為療法之整合,正向心理學,職場心理學與員工協助)
民國90年心理師法頒布,心理師成為一份正式的職業。此後,許多對助人領域抱持嚮往的人努力不懈、一路打拚,通過一道道窄門:考上研究所、寫論文、實習、通過國考後,終於來到目的地——取得心理師執照,成為被認可的心理健康服務人員。
但這個看似終點的地方,其實是另一段更困難旅程的起點。以近年數據來看,愈來愈多學校的研究所符合法規,成為培養心理師的場域,這也意味著未來會有愈來愈多取得執照的心理師步入社會。雖然依照目前社政、衛生福利的趨勢來看,社會對心理師的需求是增加的,但僧多粥少似乎仍是短時間內必然出現的現況。我曾與許多剛取得執照的學弟妹們交流,從他們的現況發現了求職上的困境;又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在裡頭卻有些不知從何談起的委屈與迷惘。
同時,心理師法通過後至今,心理師這份職業在臺灣,也不過短短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以助人作為職涯發展的主幹,到底還能長出怎樣的枝幹,似乎還有很多揮灑的空間與可能。
2020年末,我接下了張老師月刊的邀請,承諾完成一個為期一年的專欄。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提出了「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這個構想。我在思考的是,剛剛取得執照、步入職場的新手心理師們,會遭遇哪些挑戰與困境。而作為一位剛從「資淺心理師」移動到「稍微不資淺一點的心理師」的角色後,我是否有哪些經驗,是可以整理出來,提供剛入行的心理師們作為參考,好讓他們可以在這條職涯之路的開頭就站穩腳步,醞釀未來發展更多枝幹的能量?
當然,我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因此,在構思這個專欄時,我心中掛念的雖然是剛入行的新手,但一邊也想到許多在不同助人領域經營有成,揮灑出一片天的前輩們。我的另一個任務,則是成為通道,希望能從這些前輩們身上請益,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透過文字傳遞給新手。
2020年中,我與丁郁芙臨床心理師共同製作了一個podcast節目。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與一百位心理師展開對談,聊聊工作、聊聊他們的職涯想像、聊聊他們對治療、改變與人的理念,也聊聊他們下班之後的生活。在與許多來自不同領域,深具不同特色的心理師互動後,我們有個深刻的體悟是,心理師和人一樣,是一個深具個別差異的集合。但在眾多差異之中,我們似乎又能找到某些交集或連結。
在整理這些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從細微的質性資料著手,發現了許多這個產業裡的「型態」(pattern)。與不同心理師交流的過程,也讓我們收穫滿滿。而這份專欄,想繼續擴大「交流」的企圖,希望能讓更多處在不同位置上的助人者們,得以交流並看見彼此。
心理師多少會和個案說「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這句話對剛入行的新手來說更是正確。實習結束之後,原本一起實習、回校督導而形成的同儕團體也結束了。少了這樣的人際網絡或支持,對新手心理師來說其實非常可惜。因此,主動形成與經營同儕團體,不失為一個再次找回這些社交凝聚感的方法。
在同儕團體中,我們會分享彼此在各自工作場域遇到的狀況,有行政類的、有個案處遇的;此外,因為各自在不同環境,能接觸到的課程、活動、督導資源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團體內值得交流的素材。
時常,同儕團體的主軸並不是個案報告或討論,而是情緒支持,開始工作之後我們多少可以體認「沒有完美的職場」這句話。我們會在團體裡分享自己在工作場域遇到的挑戰,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透過其他人的觀點,當事人能重新找到切入點,獲得一些新的嘗試方向。同時,同儕支持本身,也能讓我們找到一些自己內在的力量。
對新手來說,經營同儕支持團體似乎有益無害,但裡面多少仍有些眉角。我訪問了當時一起經營團體的夥伴,整理出一些小提醒:
你可能是上文中提到的新手,剛剛進入這個領域,我想邀請你分享作為新手的感受、疑問、困頓,又或者是其他你在職場中遭遇的狀況。這些新手的真實心聲,會讓這份專欄的內容有機會更貼近你們的需求。
或者,你成為心理師可能已經一陣子了。回溯到剛入行的時候,我們共同經驗過的某些焦慮和迷惘,能否藉由一些沉澱、省思與分享,轉化成可以讓新手帶走的寶貴工具。
不管是新手、中手,或是老手,若您在看到這個專欄與邀請時,腦中有些思緒、心中有些話想說,都歡迎透過這個表單來與我分享,提供我構思這整個專欄的素材。在日後合宜的篇幅,我也會引用並整理相關的內容,期待透過這個空間,創造更多對話與激盪。下個月,我想談談的是新手助人者的求職焦慮。
這次專欄的感謝名單:丁郁芙心理師、洪千惠心理師、林昱萱心理師、張老師月刊前企畫編輯蔣皓。
但這個看似終點的地方,其實是另一段更困難旅程的起點。以近年數據來看,愈來愈多學校的研究所符合法規,成為培養心理師的場域,這也意味著未來會有愈來愈多取得執照的心理師步入社會。雖然依照目前社政、衛生福利的趨勢來看,社會對心理師的需求是增加的,但僧多粥少似乎仍是短時間內必然出現的現況。我曾與許多剛取得執照的學弟妹們交流,從他們的現況發現了求職上的困境;又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在裡頭卻有些不知從何談起的委屈與迷惘。
同時,心理師法通過後至今,心理師這份職業在臺灣,也不過短短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以助人作為職涯發展的主幹,到底還能長出怎樣的枝幹,似乎還有很多揮灑的空間與可能。
2020年末,我接下了張老師月刊的邀請,承諾完成一個為期一年的專欄。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提出了「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這個構想。我在思考的是,剛剛取得執照、步入職場的新手心理師們,會遭遇哪些挑戰與困境。而作為一位剛從「資淺心理師」移動到「稍微不資淺一點的心理師」的角色後,我是否有哪些經驗,是可以整理出來,提供剛入行的心理師們作為參考,好讓他們可以在這條職涯之路的開頭就站穩腳步,醞釀未來發展更多枝幹的能量?
當然,我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因此,在構思這個專欄時,我心中掛念的雖然是剛入行的新手,但一邊也想到許多在不同助人領域經營有成,揮灑出一片天的前輩們。我的另一個任務,則是成為通道,希望能從這些前輩們身上請益,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透過文字傳遞給新手。
2020年中,我與丁郁芙臨床心理師共同製作了一個podcast節目。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與一百位心理師展開對談,聊聊工作、聊聊他們的職涯想像、聊聊他們對治療、改變與人的理念,也聊聊他們下班之後的生活。在與許多來自不同領域,深具不同特色的心理師互動後,我們有個深刻的體悟是,心理師和人一樣,是一個深具個別差異的集合。但在眾多差異之中,我們似乎又能找到某些交集或連結。
在整理這些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從細微的質性資料著手,發現了許多這個產業裡的「型態」(pattern)。與不同心理師交流的過程,也讓我們收穫滿滿。而這份專欄,想繼續擴大「交流」的企圖,希望能讓更多處在不同位置上的助人者們,得以交流並看見彼此。
同儕支持團體經驗談
這個專欄的雛形,可回溯至多年前。在取得執照、開始工作後,我與幾位研究所同學和實習認識的夥伴,組成了同儕團體。雖然大家各自在不同地方工作,但這個團體仍儘量維持一到兩個月就實體碰面一次的頻率。心理師多少會和個案說「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這句話對剛入行的新手來說更是正確。實習結束之後,原本一起實習、回校督導而形成的同儕團體也結束了。少了這樣的人際網絡或支持,對新手心理師來說其實非常可惜。因此,主動形成與經營同儕團體,不失為一個再次找回這些社交凝聚感的方法。
在同儕團體中,我們會分享彼此在各自工作場域遇到的狀況,有行政類的、有個案處遇的;此外,因為各自在不同環境,能接觸到的課程、活動、督導資源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團體內值得交流的素材。
時常,同儕團體的主軸並不是個案報告或討論,而是情緒支持,開始工作之後我們多少可以體認「沒有完美的職場」這句話。我們會在團體裡分享自己在工作場域遇到的挑戰,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透過其他人的觀點,當事人能重新找到切入點,獲得一些新的嘗試方向。同時,同儕支持本身,也能讓我們找到一些自己內在的力量。
對新手來說,經營同儕支持團體似乎有益無害,但裡面多少仍有些眉角。我訪問了當時一起經營團體的夥伴,整理出一些小提醒:
- 新手在經營同儕支持團體時,謹慎挑選團體成員。找到志同道合,相處時有些基本默契,能互相信任的成員很重要;當然,同儕團體也必須遵守保密與隱私的界線。
- 若要有效使用團體時間,以「半結構化」方式來規劃是比較建議的做法。不然,閒聊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 除了剛才提到的情緒支持、個案討論、資源交流之外,我們也嘗試過在團體裡帶入各自最近獲得的新知,也許是為了處理某個個案而多讀的書籍或期刊、在醫院晨會時聽到的演講內容,又或者是在網路找到的資料等,透過團隊的力量,快速累積彼此的知識與資料庫。
- 如果同儕團體的主要目標是支持的話,「穩定規律」很重要的。
- 可以每進行一陣子團體後,安排小小的回顧,可能會發現幾個月前困擾你的東西已經不再困擾了。
- 記得要替團體設定小里程碑來一起慶祝!——林昱萱臨床心理師(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
- 謹慎選擇同儕團體的對象,最好是可以互相信賴,但又不會因為太熟悉而一起social loafing的夥伴。(註:社會閒散,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每個成員所付出的努力會少於單獨完成工作時的總和的現象)
- 穩定、規律的聚會很重要。
- 除了個人目標以外,也可以有個共同小目標,如主題閱讀分享、換書大會、一起翻譯某些衛教資料或一起創作等,以不要造成工作負擔為主。——丁郁芙臨床心理師(新田心理治療所)
邀請
感謝張老師月刊的允諾,讓這個實驗性專欄有機會運作。行文至此,也想邀請讀者們,一起加入這個專欄的實驗。你可能是上文中提到的新手,剛剛進入這個領域,我想邀請你分享作為新手的感受、疑問、困頓,又或者是其他你在職場中遭遇的狀況。這些新手的真實心聲,會讓這份專欄的內容有機會更貼近你們的需求。
或者,你成為心理師可能已經一陣子了。回溯到剛入行的時候,我們共同經驗過的某些焦慮和迷惘,能否藉由一些沉澱、省思與分享,轉化成可以讓新手帶走的寶貴工具。
不管是新手、中手,或是老手,若您在看到這個專欄與邀請時,腦中有些思緒、心中有些話想說,都歡迎透過這個表單來與我分享,提供我構思這整個專欄的素材。在日後合宜的篇幅,我也會引用並整理相關的內容,期待透過這個空間,創造更多對話與激盪。下個月,我想談談的是新手助人者的求職焦慮。
這次專欄的感謝名單:丁郁芙心理師、洪千惠心理師、林昱萱心理師、張老師月刊前企畫編輯蔣皓。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