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4/12:從摸索到打造:治療學派與理念(兼ACT推薦書單)

各位讀者大家好!2021年我在《張老師月刊》連載了一個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因發表至今已執行快半年了,最近會慢慢將之前的文章,以一個月一篇的速度分享到這邊。

如果對於新議題感到興趣的讀者,也歡迎支持《張老師》的紙本月刊或電子雜誌唷!(紙本雜誌電子雜誌)這次要分享的是專欄的第四篇文章。


「心理師你好,我想請問你在進行諮商、心理治療時,背後有沒有特別使用哪個學派的方法,或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理念呢?然後,你是怎麼決定要使用這個學派而不是別的呢?」
在某場辦給高中生的助人工作體驗營裡,有位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時,您會怎麼回答呢?

根據2014年台師大心輔系兼任教授林家興的調查,在325筆以諮商心理師為樣本的調查中,心理師在治療中使用的治療學派,以「折衷或整合學派」最多,次之為「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個人中心」、「認知/認知行為或理情治療」、「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學派」、「敘事治療學派」。

治療學派百百種,到底新手助人者可以怎麼去構思自己在助人這條路上的核心架構呢?不少資深前輩都同意,在心理師發展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理念,依據經驗來精進微調,並慢慢整合出一套自己的治療理念,雖然不容易,卻是個必要的專業任務。這一次專欄,我想提出幾個方向,供新手夥伴在這條路上思考。

還是學生時,就記得把這個提問放心中

實習期間,大概是所有新手助人者第一次能大量接觸到不同類型個案的好時機。這些有著不同困擾、來自不同背景的案主,提供了新手很好的實戰基礎與練習機會。回顧過往,我自己對治療理念的萌芽,正也是始於實習階段。

在返校督導時,老師鼓勵我們從手上的個案中,挑選自己比較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不管是因為個案的議題你有興趣,又或者是你對個案代表的身份或族群較關心都好。接著,老師提醒我們,可以試著以「個案研究」的角度來構思整個治療歷程。

過去的學習歷程,我們對諮商理論的認識基礎,往往來自教科書(在台灣最經典的不外乎Corey或Sharf這兩本)。但老師說,教科書只是基礎。世上還有很多教科書沒辦法即時更新的訊息。當中,比較可靠的訊息,主要會出現在學術資料庫裡面。

相較於教科書,期刊論文資料更新地更即時。在把議題關鍵字丟到資料庫查找後,我發現了「當時」教科書上沒出現的一些特定治療技術(Habit Reversal Therapy,HRT)與治療理論(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數年後,我開心的發現ACT也已被放在教科書裡了)。

找到「線頭」之後,若能輔以「個案研究」這種細膩而詳實的工作歷程,從頭開始認識治療理念,並搭配真實個案,讓兩者互動對話,一邊去感受這種理論使用起來的感覺。在使用時如果卡住了,也能趁機與督導討論,更有機會找出某些自己誤解或一知半解的觀念。

閱讀是最省錢的自我投資策略

在讀完當時找到的幾篇期刊後,我從參考文獻中找到了線頭後面更多衍伸的線。許多在期刊上廣泛研究的主題,只要發展成熟,就會被這個領域比較資深的專家寫成專書。在實習那年,我沿著線頭,在學校和實習機構(醫院)的圖書館找到了不少相關的專書,如入一座豐厚的知識寶山。 

但壞消息是,它們都是原文書。閱讀原文書與「享受」二字關聯似乎不大。但若想快速熟悉一些新的治療理論或方法,除了花錢上工作坊之外,閱讀確實是個更彈性也更省錢的替代方案。

要如何協助自己應對閱讀原文書帶來的辛苦呢?行為學派可能會告訴你,暴露是有效的;ACT會先帶你找出你想這麼做背後的價值觀;理情行為治療會試圖矯正你心中某些非理性信念⋯⋯此刻,你想研究的治療學派,會怎麼做呢?

我發現閱讀原文書真的很像在「暴露」。當你在某個領域讀過比較多的資料之後,在後續閱讀相關書籍的主觀不適感(Subjective Units of Distress, SUD)真的會明顯下降。

一個人讀,不如大家一起讀

新田心理治療所黃天豪臨床心理師分享,一個人讀完整本原文書確實辛苦。這時,不妨善用同儕力量。好比,過去在醫院工作期間,他們透過團體讀書會的形式,一年下來就能讀完兩、三本原文書。

當然,純閱讀是不夠的。在對治療理論有一定認識之後,拿來應用在個案上,並詳細的評估治療發展。不妨透過書寫「治療歷程筆記」,透過每次會談之後的反思,來協助自己紀錄一些卡住或不確定的點。

面對這些卡住或不確定之處,除了可以回頭參考書籍或期刊上的資訊進行釋疑之外,也很適合進一步帶到督導現場進行討論。在督導的「客觀之眼」下,我們也能更清楚看見自己在學派應用上的盲點,並意識到學派的限制。

不過,黃天豪心理師提醒,助人者在摸索不同學派的過程中,應避免太快「認為」某些治療學派「沒有用、落伍、過時」。他指出,眾多治療學派能經過時間考驗延續至今,背後都有其原因。在你「卡住」時,是因為學派的問題,還是使用者認知有盲點、使用不當呢?後者機率可能稍多一些。

慢慢微調出一套自己的治療理念

當然,我們也得意識到,每個治療學派確實都有自身的限制。難有一種治療學派能適用在所有案主身上。

在諮商理論與技術的最後一堂課裡,一定都會提到為自己設計、打造一個整合的治療理念。不少前輩的諮商理念,都是以某幾個核心學派為基礎,兼容並蓄其他學派的養分,同時,把「自己」的色彩加入其中,發展為適合自己的治療理念。

在發展屬於你的治療理念時,可以透過這些「大問題」來協助自己思考:
  • 人類的本質(human nature)是什麼?
  • 人為什麼會遭遇困境?你對於此困境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 人如何(how)改變?人為何(why)改變?人需要什麼(what)而能改變?人於何時/何處(when/where)改變?
  • 你的治療理念會如何看待這些框架?
    • 先天—後天
    • 過去—現在—未來
    • 生理—心理—社會—靈性
    • 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持續因子(perpetuating factor)
  • 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該如何檢核?
  • 治療師與個案雙方的權利與責任是什麼?
  • 你的成長與學習經驗,如何影響了你挑選治療學派?
  • 你的價值觀是如何彰顯於理論之中的?若有衝突,該如何權衡?
取向的選擇與整合,反映出我們作為一個人「與」治療者,對於人性、改變、個案與案主關係等議題的想法。而這種從摸索、選擇,到打造、整合的歷程,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治療師自身作為治療工具時,這項工具的特性與樣貌。

上述提問,彷彿是一份我們可以撰寫一輩子的申論考題。隨時隨地,我們都會因為更多經驗的累積、更多學習的軌跡,來回修改本來的答案。下回,當你與同儕好友相聚時,不妨談談這些題目,一起來認識彼此的治療理念。

這次專欄的感謝名單

黃天豪心理師、發展出ACT的Hayes、Strosahl與Wilson,以及實習時讓我遇見ACT的案主。

工商服務:(繁體)接納與承諾治療推薦書單

本文作者

蘇益賢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專長: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三波行為療法之整合,正向心理學,職場心理學與員工協助。

〈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連載中

1. 挑戰,一個接著一個:專欄起源、同儕團體與邀請
2. 新手心理師的求職焦慮
3. Back to Basic:基本諮商技巧的刻意練習
4. 從摸索到打造:治療學派與理念 (本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