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專長: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三波行為療法之整合,正向心理學,職場心理學與員工協助。)
實習是心理師養成的重要過程,而接受督導更扮演當中重要的環節。在取得執照開始正式執業後,定期接受督導,更是提升新手心理師治療效能的具體方法。
透過督導,新手助人者得以透過另一雙眼睛看見個案,也有機會對自身治療策略形成、執行狀況等治療歷程取得更客觀的評估。同時,督導亦能有效協助心理師「覺察」自己在治療過程的狀態、人際互動樣貌,這些細膩的指標更影響著治療療效。
初色心理治療所黃天豪心理師發現,不少心理師在養成路上,發展出強烈的「督導焦慮」。有些心理師還可能伴隨出現過度警覺、逃避及麻木,出現與督導相關的負向思考、情緒等類似創傷的狀況。
此現象背後原因複雜,以督導面來說,如Bernard與Goodyear(1998)提醒:「好的治療師」不必然是「好的督導」。督導對於自身督導專業的精進,亦扮演關鍵角色。以受督者來說,自身狀態與個人議題,亦影響著督導對自己的幫助。好比,面對被評價、權威情境之反應,防衛、自省、對回饋的開放性,以及揭露意願等。同時,另一個更核心的因素為「督導──治療師適配性(fitness)」。也就是治療師和督導本身的契合性,如雙方的治療理念、關係與信任、擅長議題與領域等。
新手可以如何從督導中,獲得最大收益呢?本文欲從「處理督導焦慮(受督者端)」與「尋找適合自己的督導(適配性)」兩個角度來討論。
督導焦慮的處理
對「督導」做功課
雖然多數受訓的心理師都知道督導是必要的,但大多數人並非真的理解督導如何進行、如何有效使用督導時間等。這種對督導缺乏深入認識的現況並不少見(Bahrick、Russell與Salmi,1991)。
許韶玲與蕭文(2004)一篇以「督導前受督者的準備」為題之質性研究發現,受督者若能對督導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將能有效緩解督導焦慮與抗阻。
因此,新手若能對「督導」做點功課,督導的用意、功能、模式、進行方式等;或者,在督導時將此議題丟出來討論,會是有效緩解督導焦慮的作法。這是其中一類功課。當然另一個功課是,在接受督導前,回顧自己接案的狀況,並思考自己期待的討論方向,最佳使用督導時間。督導過程具體來說能提供新手哪些方向的協助呢?許雅惠、廖鳳池(2005)一篇根據督導歷程的質性分析,整理出以下可能的方向,值得新手參考。
- 澄清受督者陳述的案主訊息、晤談訊息與來源、解釋晤談重要事件、摘述受督者的陳述等,協助受督者澄清案主概況。
- 引導受督者釐清案主問題、提出對案主的假設;督導者亦可提出自身對案主的假設,教導形成與驗證假設的方法。
- 依據案主狀況,針對評估、介入策略選擇等狀況,提供分析與建議。
- 提供受督者諮商理論之資訊、不同族群之工作方式、解答受督者提出的問題、提供督導自身輔導工作經驗等,諮商專業知能之教導。
- 探索受督者在諮商中的意圖、鼓勵提出與發展介入策略;思考並預測介入強度與期待結果,並解釋諮商發展歷程。
- 給予受督者正向回饋、肯定受督者的想法與做法,增加專業能力自信。
- 引導受督者探索案主在諮商歷程中的行為線索,如口語、非口語行為、內在動機等。
- 評量受督者諮商專業能力,如對相關理論的了解、技術的運用。
- 基於受督者工作之場域,引導受督者發展對應的工作模式。
- 引導受督者探索自己在諮商與督導時,進行自我坦露、雙方互動時的情緒與感受。
- 引導受督者探索自己在諮商與督導時的思考與想法。
- 鼓勵受督者探索個人信念,協助統整價值觀、人性觀,並發展個人諮商風格。
理解督導關係的不對等性
督導與受督者間的權力不對等,常引發一些反應。如受督者容易感受自身能力不足,因而有意無意地「不提出」自己真正需要督導的訊息,進而減少督導效益。學者Murphy與Wright(2005)認為,受督者隱藏這些重要訊息的背後,可能是一種爭取回權力的方式。
中原大學心理系黃君瑜副教授提出了四個觀點,能幫助受督者更客觀地認識督導與受督者之間的關係:
- 督導也曾是新手,此刻他提供的專業見解,正是他過去學習、累積經驗,以及接受督導的結果。
- 督導提供的是「另一種觀點」,目的不是要你照單全收,而是希望你帶著不同觀點,繼續往下思考。
- 把督導作為一種「共同學習」的歷程。有效督導有賴雙方投入與參與。受督者能做的,正是勇於溝通、丟出議題,而不是把督導視為純粹的「被評價」過程。
- 督導進行中,督導能提供許多洞見,背後有部分原因出於「不即時」這項優勢。受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反應,必須是「即時的」;但督導現場,督導有更足夠時間能咀嚼、思索治療歷程,而能分享出更切中要旨之見解。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督導
對於尋覓適合的督導,曾心怡心理師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後分享,在尚未確認自己合適的督導風格或取向時,可利用同儕力量。如彼此對特定學派或議題都感興趣,就可尋找這方面的前輩進行團體督導。透過團督歷程,參與者都能更加認識督導風格。在新手經濟尚不穩定的狀況下,這種團督形式,只要願意投入,往往可以得到很多的收穫。
王佑筠心理師則以自身受督經驗提醒,受督者與督導間的信任關係非常重要。這影響著督導過程的「指導」能否被轉化為「建設性的評價」。她建議新手可以從督導的三種類型,來思考自己可以如何評估不同督導對自己的助益程度。
- 教師型督導:具體指出新手在進行衡鑑與心理治療時,有哪些知識仍是不足的,並提供課程或參考書目,讓新手有明確的進修方向。
- 教練型督導:新手於督導過程中呈現治療歷程(如逐字稿),督導指點出治療歷程的架構,並親自示範其他不同的回應方式,讓學習過程更具備實戰演練的效果。
- 導師型督導:治療工作中,心理師個人議題會不時浮現,但自身未必能即時察覺。當督導觀察到新手之個人議題,已干擾治療進行,便在督導中提醒並引導處理。
本期感謝名單
- 黃君瑜老師經營的部落格〈關於那些看不到與說不出的:心理治療的箇中三昧〉,裡頭有許多新手治療師值得閱讀的文章;
- 初色心理治療所重量系心理師黃天豪、曾心怡、王佑筠。
- 參考文獻:https://tinyurl.com/yaz3y28z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