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紫色裙子的女人》 :「視角」交替連鎖的一部作品(無雷) 我家附近有個人稱「紫色裙子的女人」, 附近的公園裡, 甚至有張長椅被稱為「紫色裙子女人的專屬座位」。 如果她是「紫色裙子的女人」, 那我就是「黃色開襟衫的女人」了。 只是很可惜, 沒有人知道「黃色開襟衫的女人」的存在, 不像「紫色裙子的女人」那麼出名。 我想說的是, 我已經從很久之前就想跟她做朋友了。 想呀想, 我決定誘導她到我們公司上班⋯⋯ 終於!我們第一次講話了, 而我的人生卻開始走樣⋯⋯ 究竟,「紫色裙子的女人」真的存在嗎?那,「我」又是誰? 你喜歡觀察人嗎?事實上,在我們觀看電影、影集,乃至小說時,我們都處在一個可以安全觀察別人的狀態。而要讓「觀察」可以進行,勢必得涉及兩個角色:觀察者與被觀察者。 事情可以再複雜一點,當我們在看小說時,作者如果採取第一人稱角度書寫,這時讀者就變成了一位觀察者。作者也可能用第三人稱角度書寫,這時,文字呈現的是一位觀察者的觀察,而文字裡頭還有一位被觀察者;而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則是一位正在觀察一位觀察者的觀察者。 多數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會自在的在「參與生活」與「觀察生活」中交替著。 好比,與親友享受著下午茶時,你真心覺得這塊鬆餅好吃。但在某些時刻,你可能突然「意識到」「你」正在吃下午茶,身旁有許多人,陽光灑在窗口邊,現在氣氛讓你覺得幸福。此刻,你彷彿化身導演或攝影,站在同一個空間的另一處,凝視這一切的發生。 剛剛這些關於視角、觀點的討論,是我在閱讀 《紫色裙子的女人》 這部小說時,不斷被衝擊的。 「現在這個視角到底是誰的?」 「為什麼她可以知道這麼多訊息?」 「啊啊啊,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啦?」 「還是,這根本是一本涉及精神疾病的小說嗎?」 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我時常皺眉,腦中不斷發出吶喊。 這種虛虛實實的視角被翻轉、連鎖變動的狀態,好像玩了一次視角的雲霄飛車;有其趣味,也帶來許多困惑與疑問。也難怪本書文案會提到: 這本沒有結局的小說,讀過的人都集體苦惱、瘋狂討論、爭辯不止,「所以紫色裙子的女人到底是誰?」 身為讀者,得一直往下閱讀,才能在某刻意識到事情的真相。但當我們再繼續往下閱讀時,又會不禁困惑,甚是回過頭來思考,剛剛我意識到的真相,是從哪個視角得到的?為什麼換了一個視角之後,我以為的真相又好像未必是這樣? 《紫色裙子的女人》 這部小說篇幅不厚,但作者在
心理師的口袋
本站由臨床心理師蘇益賢經營,會定期整理與心理學有關的書、電影、網站、衛教文章等資訊。 若您覺得有收穫,歡迎將網頁分享給您的親友,讓更多人可以因為心理學而讓生活更美好。 關鍵字:心理學、心理師、臨床心理學、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心理衛教、職場心理、員工協助、演講。 🔍找相關文章可用右上角的「搜尋」 📪也歡迎您用右上角「訂閱」本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