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7/12:職場篇:校園心理師的新手叮嚀

各位讀者大家好!2021年我在《張老師月刊》連載了一個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因發表至今已超過一年了,最近會慢慢將之前的文章,以一個月一篇的速度分享到這邊。

如果對於新議題感到興趣的讀者,也歡迎支持《張老師》的紙本月刊或電子雜誌唷!
這次要分享的是專欄的第七篇文章。

文章出處:張老師月刊,2021年7月號,523期。

職場篇:校園心理師的新手叮嚀

怎麼讓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知道心理師的功能、限制及規範,並且在處理事件時的權責分工能更清楚,是校園心理師需要持續努力的。

撰文/蘇益賢(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專長: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三波行為療法之整合,正向心理學,職場心理學與員工協助)

 〈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的下半場,將把主題更聚焦在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談。七月份這一篇,我想從校園出發,訪問了兩位長期深耕校園的心理師夥伴,期待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讓對校園領域有興趣的新手助人者,可以先打好基礎,並做好心理準備。

 這次邀請的兩位夥伴分別是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的專任臨床心理師李炯德,以及任職於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簡嘉貞諮商心理師(嘉貞本身也兼具輔導老師的身份)。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於校園心理師這個領域,有哪些心得與過來人的提醒。

校園心理師需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有別於醫院或社區機構,心理師在校園裡的工作,十分仰賴「系統觀」(生態觀點)的思考。嘉貞心理師以她在校園工作的經驗提醒,在校園的工作環境,除了負責學生晤談工作外,也需要相當程度的系統合作能力。

 一般來說,輔導老師肩負二級輔導的任務(與有需求的學生晤談)。但若學生狀況較為複雜,符合轉案給學校心理師的標準後,輔導老師就會轉變為類似個案管理的角色,協助了解、溝通、協調學生在系統中的狀況。

 一般狀況下,心理師通常不是直接面對學校系統的人(除非是碰到緊急狀況)。與心理師合作最密切的其實是輔導老師,故我們需要與輔導老師保持緊密且良好的溝通,透過輔導老師在系統內了解的資料,帶回晤談中工作。

 而炯德心理師以大專院校的工作經驗分析,他認為大學的學校心理師必須對大學生常見的議題具備治療、評估與介入能力。除了這部分的專業知能之外,他更提醒,「危機處理能力」亦是校園心理師必備技能之一,像是不同類型的危機評估、辨識與處理能力,對校園心理師來說十分重要。此外,學校輔導行政的能力,如行政溝通協調、資源整合及心衛推廣能力也很重要。

 在法規層面,他們提醒對校園有興趣的新手,應熟悉下述法規,如:自殺防治法、性平相關法律(如:性騷、性侵、性霸凌等),最好也要清楚各種通報規定(如:校安通報、性平通報、社政通報等)。此外,在中、小學會碰到的個案都是十八歲以下,要特別注意兒童與少年保護中規範之種種情事,如家庭暴力、脆弱家庭等,這些都是會經常碰到,而且有通報時間限制的。

成為校園心理師之前,不妨先修好這些課:

 你也想成為校園心理師嗎?李炯德與簡嘉貞心理師建議還在學習階段的夥伴,可以將下述課程納入修課計畫中,為校園工作打好基礎: 危機處理與系統合作的課程:熟悉學校生態是校園心理師生存的重要基礎,特別是遇到危機事件時,心理師無法等到「下次在諮商室遇到個案」才與個案工作。故早日熟悉危機與系統觀點的概念是很重要的,相關課程包含:個案管理、團體動力、悲傷輔導、自殺風險評估與處遇(自殺防治)、危機處理等。 後現代相關的諮商理論與技術:校園內有許多來自系統的期待(如家長、導師、行政等各方要求),如果在諮商晤談時,能先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效果,通常較不會在後續諮商時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擾。後現代相關的諮商理論與技術(如合作取向諮商)具備的彈性與靈活性,可幫上不少忙。

清楚而具有彈性的界線很重要

 兩位受訪的心理師不約而同提到「界線」議題的重要性。以大學為例,校園心理師會與相當多單位有所接觸(如:校安中心、宿舍輔導員、駐警隊、各院系辦助教、導師、性平窗口、學務處等)。炯德心理師以危機案例(如學生有跳樓狀況)為例提醒,在這類較棘手與危急的情況中,校園心理師與其他行政單位的互動會變得更密切。

 他也觀察到,這種事件其實會引發相關單位不同程度的焦慮。同時,有些單位可能不理解校園心理師的工作職責範圍,會希望心理師能擔負第一線處理的任務(這類狀況的第一線人員應為校安或駐警隊)。 像是這種情況,不少單位都會認為,只要跟心理有關的事,第一個就找心理師。怎麼讓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知道心理師的功能、限制及規範,並且在處理事件時的權責分工要更清楚,會是校園心理師需要持續努力的。

 簡嘉貞則以國、中小為例,提出另一種值得關注的界線議題。有別於典型諮商場景(一對一,於獨立、安全的會談室裡),學校老師或學生可能對於諮商較缺少「固定架構」的概念。有時會為了想趕快解決問題、或是趕快平復情緒或緊急狀態,就跑來找「老師(心理師)」,這類狀況其實十分常見。因此,她提醒,對校園工作有興趣的心理師,除了要對此狀況有心理準備外,也建議要思考一下自己可接受的合作模式;在必要時,必須練習溫和而堅定的守住界限。

校園心理師的未來發展趨勢

 校園心理師的未來看好嗎?若以政策走向來看是樂觀的。不過,校園心理健康工作的推動,以心理師的角色來看,仍有不少值得突破的地方。

 好比,相關職責在涉及到不同層級與行政系統時,當中可能有些單位並不真正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則(卻又可能正是組織裡負責發號司令的單位)。在校園工作時,因此遇到「要求不合理」的狀況並不少見。又或者,在校園發生特別案件引發關注時,心理師隸屬的單位也容易被當成箭靶。炯德心理師認為,要改變學校文化與整體制度,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對中、小學工作的校園心理師趨勢,簡嘉貞表示,這類工作相對是穩定且有需求的。但她也提醒,現在青少年樣態多元,且有情緒困擾的比例越來越高,在處理上的挑戰其實不小;但也正因如此,更突顯了校園心理師的重要性。

 整體而言,校園場域很適合想多進行治療的心理師夥伴投入,不會有過多的衡鑑與報告書寫業務,上、下班時間也比較穩定。但對這塊領域有興趣的夥伴,也要做好面對校園行政工作、適應學校組織文化等挑戰的心理準備。

 長遠來看,校園仍是一個潛在可讓心理師發揮更多影響力的環境。炯德心理師便曾構想整合心輔中心的心衛活動,設計成一系列的心理培力課程,期待未來能在校園發展不一樣的活動(如:策展、跟學校其他課程、團隊合作),增加一級預防的推廣,打造療癒校園的連結文化,也持續做汙名化的破除。這些都是未來校園心理師值得拓展的舞台。

 這次訪問的炯德和嘉貞兩位心理師,其實也共同經營了臉書粉專「心理師的深夜學堂」。他們希望能透過自身在校園助人經驗的整理與分享,讓更多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夥伴透過他們提供的訊息,在前進「校園」這條路上,找到更多安穩內心的方向。也期待這期的訊息,能讓讀者對於校園心理師這個工作場域有多一點的認識與了解。我們下個月見囉!

【本期感謝名單】

李炯德心理師、簡嘉貞心理師;兩人經營有臉書粉絲專頁《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https://www.facebook.com/psycampu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