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懶人包更勤勞一點的心理學入門書:《一次讀懂50心理學經典》

不知不覺,進入心理學領域即將邁入第十五個年頭。從懞懂到略懂,從以為懂了到發現自己其實不懂,在心理學領域、在「人」這門學問裡面的日子,總是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些狀態裡來回移動。

不管是個別諮商還是演講的時候,總會聽見許多個案或聽眾問,以前他也很嚮往念心理學、對「人」很有興趣。問我能否推薦他們一些自己探索與學習的方法。

根據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教科書仍然是要了解一門專業最基礎的入門(如果讀者真的有興趣,可參考:(1)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2)心理學導論:核心概念、(3)心理學導論)。

不過,教科書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過去唸書的辛苦回憶XD 那到底,還有其他更入門的引導嗎?有的!事實上,許多心理學家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試著把他們在研究上的複雜發現,寫成適合讓大眾容易閱讀的科普書籍。

但,心理學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廣的領域。簡言之,與人有關的議題,其實都關乎心理學。那想要自己探索心理學會遭遇最大的困難,就演變成⋯⋯可以從哪幾本書下手?

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還蠻重要的。可以這麼說:你接觸某個領域的「第一印象」,其實會影響著你之後對這個領域的看法(小時候被迫學鋼琴的人,很可能後來就⋯⋯)。反之,若慎選適當的入門書籍,就比較有機會被打開真正的興趣,讓你願意繼續花心力,繼續探索這個領域。

***

這也是「心理師的口袋」這個部落格當初成立的原因:希望能幫大家稍微篩選一下比較適合的心理學讀物,而不需要在「茫茫書海」之中,必須靠自己的方式從一堆書裡面找到適合的書。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上學、補習、線上課程。我自己經驗中最「划算」的學習管道,其實就是書。經歷過幾本書的創作歷程,深深感到,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說是如懷孕般含辛茹苦也不為過XD

作者: 湯姆‧巴特勒—鮑登
原文作者: Tom Butler-Bowdon
譯者: 林鶯
時報出版 2019/04/23

最近時報出版社引進一本有趣的書《一次讀懂50心理學經典》,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在書封講了一句話,點出了這篇文章剛剛提到的現象:
「無論你是不是心理學者,人性總是吸引著我們每個人。」

這本書創作的初心,就是一種小小的邀請,讓可能沒有時間與機會「正式」學習心理學的讀者,也能因心理學而受惠。所以,在收到這本書的資訊時,整個眼睛發亮XD(小弟本身就是一個「書單控」)。

仔細瀏覽書裡面介紹的五十本經典後,相當佩服作者的選書(當然,還有很多遺珠。但作者放在「延伸閱讀」的書,其實也都蠻推薦的)。對碰觸心理學一陣子的我來說,裡面介紹的書籍,幾乎都是我們在求學過程多少有接觸過的。

如果用心理系大學一年級第一堂課「普通心理學」來切分的話,這本書蠻完整地把整個西方心理學脈絡和經典都網羅到了。為了讓大家一覽本書架構,我用普通心理學的分類方式,把這五十本書整理給大家看(可見本文最下方)。

***

在資訊量過多的年代,現在頗盛行「懶人包」的概念。本書也有一點懶人包的味道。不過,在我的感覺裡,本書其實比懶人包再更勤勞一點。除了介紹這五十本書的理論重點、作者經典話語、湯姆‧巴特勒—鮑登自己讀後的評論之外,也簡易介紹了作者的背景,在怎樣的年代背景下,讓他寫出了這本書籍。其實結構非常完整,不失為當作初探心理學很好的入門「導覽手冊」!

為了讓大家更無痛的接觸心理學,我和海苔熊將在5/26(日)、6/15(六)的兩個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用我們擅長的體驗與互動方式,帶領更多讀者一起來了解心理學。非常歡迎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大眾,甚至是高中生,一起來聽聽我們研究心理學許久之後的心得。讓大家站穩認識心理學的第一步 :)

這兩場活動,如果有購買本書的讀者,可以直接帶著書過來,即可直接入場!如果只是單純想聽講座的聽眾,也可以直接用399元的價格現場報名(現場也提供直接購書,購書後就可直接入場囉;一書限一人入場)。


場次一:我是誰——了解你的潛能和陰影 

主講:海苔熊
時間:5/26(日),1430~1630
地點:時報出版大樓二樓(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

場次二:你是誰——心理學教你手把手探索人心

主講:蘇益賢
時間:6/15(六),1430~1630
地點:時報出版大樓二樓(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

👍👍👍書籍資訊:《一次讀懂50心理學經典》👍👍👍

經典50書單

『經典原著』

17 維克多•法蘭可《追求意義的意志》(1969)
30 凱倫•荷妮《我們的內在衝突》(1945)
31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1890)
32 卡爾•榮格《原型與集體潛意識》(1968)
36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1)

『發展心理學』

15 艾瑞克•艾瑞克森《青年路德》(1958)
42 尚•皮亞傑《兒童的語言與思考》(1923)
43 史迪芬•平克《白板》(2002)

『行為心理學』

40 伊凡•帕夫洛夫《制約反射》(1927)
49 伯爾赫斯•史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

『動機心理學』

3 亞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1997)
12 卡蘿•杜維克《心態致勝》(2006)
38 沃爾特•米歇爾《忍耐力》(2014)

『決策心理學』

22 麥爾坎•葛拉威爾《決斷2秒間》(2005)
33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2011)
39 雷納•曼羅迪諾《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2012)
47 貝瑞•史瓦茲《只想買條牛仔褲》(2004)

『智力』

20 霍華德•嘉納《發現七種IQ》(1983)

『精神分析』

19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夢的解析》(1900)
18 安娜•佛洛伊德《自我與防衛機制》(1936)

『人格心理學』

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識人性》(1972)
16 漢斯•艾森克《人格的維度》(1947)
35 朗納•連恩《分裂的自我》(1960)
5 艾瑞克•伯恩《天生不同》(1964)
6 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天生不同》(1980)
9 蘇珊•凱恩《安靜,就是力量》(2012)

『社會心理學』

2 葛登•奧爾波特《偏見的本質》(1954)
10 羅伯特•席爾迪尼《影響力》(1984)
37 史丹利•米爾格蘭《服從權威》(1974)
29 艾里克•賀佛爾《群眾運動聖經》(1951)

『親密關係』

27 哈利•哈洛《愛的本質》(1958)
24 約翰•高曼《七個讓愛延續的方法》(1999)

『情緒心理學』

8 大衛•柏恩斯《好心情》(1980)
23 丹尼爾•高曼《EQ2》(1998)
4 蓋文•德貝克《求生之書》(1997)
13 亞伯•艾里斯、羅伯•哈波《理性生活指南》(1961)

『人際溝通』

28 湯姆斯•哈里斯《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1967)

『正向心理學』

11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創造力》(1996)
21 丹尼爾•吉伯特《快樂為什麼不幸福?》(2006)
48 馬汀•塞利格曼《真實的快樂》(2002)

『心理治療學』

45 卡爾•羅哲斯《成為一個人》(1961)
26 史戴分•格羅茲《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2011)
41 弗利茲•波爾斯《完形治療》(1951)
14 米爾頓•艾瑞克森、史德奈•羅森《催眠之聲伴隨你》(1982)

『心理疾病』

25 天寶•葛蘭汀《我的大腦和你不一樣》(2013)
50 威廉•史泰隆《看得見的黑暗》(1990)

『腦與神經心理學』

46 奧立佛•薩克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1970)
44 拉馬錢德蘭《尋找腦中幻影》(1998)

『兩性與性心理學』

34 阿爾弗雷德•金賽《人類女性的性行為》(1953)
7 露安•布哲婷《女人的大腦很那個》(200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