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11/12:新手心理師的自我照顧

各位讀者大家好!2021年我在《張老師月刊》連載了一個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因發表至今已超過一年了,最近會慢慢將之前的文章,以一個月一篇的速度分享到這邊。

如果對於新議題感到興趣的讀者,也歡迎支持《張老師》的紙本月刊或電子雜誌唷!
這次要分享的是專欄的第十一篇文章。

文章出處:張老師月刊,2021年11月號,527期。

新手心理師的自我照顧

撰文/蘇益賢(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專長: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三波行為療法之整合,正向心理學,職場心理學與員工協助。

曾有前輩說:心理師這份工作和其他工作有點不一樣,若你願意的話,你可以穩穩、慢慢地做一輩子。而且你提供的服務品質,多半可以因為你的資歷、經驗愈多,而慢慢提升。

不過,這條路要能走得久、走得遠,還有另一個前提,是我們——作為自己身心的主人——有沒有好好保養「自己」這一項助人工具。在新手心理師求生指南的尾聲,這期想來跟大家聊聊,在心理師這條路上,我們可以如何好好地自我照顧。

相信大家在讀書過程,都在書上看過Burn-Out這個字。有的書籍譯為專業枯竭、倦怠或身心耗竭。我聽過的翻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老師上課提出的「音譯」:崩焦,意指助人者在職涯過程中因工作負荷過大、對工作感到厭倦而心理崩潰,無法拿捏付出比例,像隻蠟燭不斷燃燒且透支,最後燒光光、焦掉了。

具體來說,常見的專業枯竭常促成下列狀況出現,如:缺席;工作高壓使得助人者情緒透支,對他人失去耐性;對同事不再有正向感受;難以尊重或有心理空間去同理個案;採用防衛、公事公辦的方法來工作。下班後,崩焦的樣子還可能是:心情低落、透過物質/行為方法來逃避壓力、身心症狀及人際衝突等。

事實上,容易出現專業枯竭的產業並不僅只於助人專業,許多與「人」有關的行業,內部工作者都可能會職涯過程出現這個狀況。背後涉及的因素可能囊括工作性質、壓力,以及工作者的內在特質、個性、動機等。

一項工具保養是否得宜,影響的正是它的「使用年限」。接著,我想先分享一些調查資料,帶領讀者看看,其他助人者都用些什麼方法來「保養自己」。然後,我將以吳英璋教授提出的「人體活力假說」,也就是「體力、腦力、心力的三力模式」(黃天豪、吳家碩、蘇益賢,2020)作為架構,邀請讀者為自己設計一份適合自己的自我照顧策略。

助人者都如何自我照顧呢?:幾份調查資料

先來看看第一個以「實習生」為對象做的統計(Turner et al., 2005)。研究者想知道,對實習生來說,在從事助人工作時,最能緩和他們的崩焦感受,提供有效的自我照顧、舒緩專業壓力的活動、體驗是什麼。

統計結果第一名是:「透過摯友、重要他人或家人作為支持」。第二名是「主動出擊,對所遭遇之困難,主動尋求改善」。第三名是「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後續排名依序為: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實習活動(4)、對自己的實習經驗如何影響到自己與工作,保持覺察(5)、從實習生活外,找到帶來樂趣的消遣(6)、與其他實習夥伴交流討論(7)、對於自己的實習表現,設下合理期待(8)、接受督導(9)與替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10)。

第二個調查(Stevanovic與Rupert,2004)以助人工作者為對象,想知道哪些活動能讓你繼續維持對這份工作的熱情,讓你繼續做下去?

第一名是:「花時間與伴侶、家人相處」、第二名為「在專業與私人生活中維持平衡」、第三名是「保持幽默感」。後續排名依序為:維持自我覺察(4)、維持專業的認同(5)、投入靜態的休閒活動(6)、對工作責任維持控制感(7)、投入體能活動(8)、規律地放假(9)、試著從個案議題中,找到讓人好奇、感興趣的一面(10)。

這兩份調查提醒了我們:一、社會支持很重要(摯友、家人、其他實習夥伴或同事)。二、保持、練習幽默感。三、要有工作之外的興趣,不管是動態或靜態都好。四、自我覺察很重要,包含對自己表現的期待、責任感是否合理等。

其他研究還提到了一些上面沒提到的方法,如:接受個人諮商(Coster與Schwebel,1997);參與進修活動、在每節治療之間與同事閒聊(這真的很有效)、安排有限的案量、參與靈性活動(Pearlman & Mac Ian, 1995)。

以「三力模式」來設計自我照顧的菜單

除了調查提供的多則建議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體力、腦力、心力」三力的平衡兼顧,為自己設計自我照顧的菜單。《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一書指出,這三力的定義分別是:

體力: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動都在消耗體力,如走路、呼吸等。隨著一天勞動時間增加,體力消耗隨之累積。

腦力:任何環境資訊,只要經由感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到,最終都會透過「腦力」來進一步辨識、評估,做出判斷與決策。諮商過程若腦力充足,治療師感覺自己頭腦清晰,較能用多元角度來看事情。倘若腦力不足時,則易因隧道視野效應,使人過度專注於片面資訊而忽略其他細節(思考窄化)。

心力:生活中出現各種情緒事件,無論是正向或負向,都可能引發我們心力上的消耗;特別是壓力或突發事件。除事件本質之外,事件發生的次數、強度,也會影響我們心力的消耗程度。

構成人體活力的這三個力,有效充電、休息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

體力的修復主要靠的是:(1)睡眠、(2)運動、(3)健康飲食。

腦力的修復方法十分多元,也取決於你平常工作時主要消耗腦力的原因來決定,實用的修復策略包含:(1)轉換任務、(2)放空、(3)執行一些不太需要大量動腦的任務,如纏繞畫、手機上的簡單小遊戲、(4)正念(亦可協助心力的恢復)。

心力的修復方式十分因人而異,但有幾個核心方法:(1)有品質的人際互動、(2)各類情緒調節策略、(3)投入心流活動等。

讀者不妨回顧一下,過去這一個月,除了工作之外,你做了哪些「自我照顧活動」呢?而這些活動,是滋養到體力、腦力,還是心力呢?如果用量尺來評估,有效充電、修復的程度從普通(+1)到極好(+5),你會給這項活動幾分呢?也有可能在從事某些修復活動時,有些力反而被耗損,則用輕微耗損(-1)到嚴重耗損(-5)來自評看看。

以我自己為例,我時常為了修復腦力和心力,不小心晚睡,只顧著滑手機,玩玩小遊戲、又或者持續迷劇。也許在滑手機的當下,我的大腦因為任務轉換,忘卻工作的事(腦力加分)、心情也變得比較開心(心力加分)。但在無形間,我犧牲了睡眠時間,反而阻礙了體力修復(體力扣分)。吳家碩、黃天豪稱這種現象為「主動失眠」,在表裡填起來會是這樣:

自我照顧活動名稱

體力的修復

腦力的修復

心力的修復

整體評價

熬夜追劇

-3

+2

+2

偶一為之

大吃大喝

+5

-1

-3

體重上升


生活中各種紓壓、自我照顧策略,都可透過三力架構初步評估整體效果。好比:大吃大喝對不少人來說十分舒壓,雖然獲得了(太)足夠的體力,但腦袋往往變得不靈光,正向情緒也無法維持太久;顯然就不適合頻繁使用。

***

時常助人者的核心關注是個案福祉,時常忘了回過頭來關心自己。那些我們分享給個案的自我照顧與紓壓方法,其實都應該好好「身體力行」。期待本次專欄能協助新手助人者,慢慢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自我照顧菜單。

本次參考文獻 https://reurl.cc/V3kOl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