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有辛苦,但我們可以找到智慧面對它:讀《最黑暗處仍有光》

生老病死、工作壓力、人際衝突、經濟負荷⋯⋯人生在世,需要面對的挑戰確實遠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多。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的因素,還有一個人們時常忽略的面向,就是我們的大腦,這個非常擅長「解決問題」的器官,能帶我們回憶過往,記取教訓;展望未來,未雨綢繆,卻也同時製造了更多的挑戰給我們。

是什麼呢?在大腦發揮它「回憶」與「想像」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見到許多人「困在」這樣的過去與未來裡,於是,我們可能不斷想起某個讓我們生氣的人,即便那段往事已經過去。我們可能一再擔憂未來某種最糟的壞事發生,即便此刻我們是平安的⋯⋯

這次想與大家分享的《最黑暗處仍有光》一書,對這樣的狀況,提出了一套應對的邀請。作者劉素珍老師在書中提到的諸多方法,與我熟悉的近代諮商概念,時常有所呼應。


素珍老師認為,在面對問題時,我們面對問題的習慣,很可能決定了這個問題是否能被好好處理。我們可能不自覺慣性的逃避去面對、用壓抑或衝動處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卻不自覺把問題從1.0變成2.0。此外,如果把看事情的角度拉遠一點,許多被我們詮釋為「痛苦」的大小事,也不單純就只是一件事,更可能源自於我們花了大把時間成長的場域,也就是家庭、父母,乃至於整個家族之中。

什麼工具或心法,能讓我們有機會靜下來,看見這樣的循環,並且走出來呢?答案是:暫時離開邏輯、放下大腦慣性的思考習慣,去覺察、去看見,讓自己煩亂的思緒先靜下來,開啟正念、內觀,去溫柔且勇敢地面對這一個困難的時刻。這讓我想起一本討論接納與承諾治療的經典書籍,書名是Get out of your mind, and into your life,跳出你的大腦與邏輯,真正地走入生活當中,不再努力用「思考」解決「思考」,而是先去感受。

在書中,素珍老師稱這是一段「覺醒」的路途,看見我們認知的問題,不去逃避。不急著解決表層,而是深刻地認識問題,清楚了解之後,我們更有機會去疏通、釋放這些問題帶給我們的情緒,進而找到真正的智慧去處理問題。


這次發文引用的圖來自本書120頁,我印象十分深刻也獲益良多,以下圖片說明也很值得參考,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
這張圖總結歸納了面對問題的反應方式,第一層是解決表面問題;第二層是信念、模式、記憶等等;第三層則是安定、真正的學習與了解。 在第一層,由於我們對問題不了解,就像把蘿蔔放到絞肉機裡出來的還是蘿蔔,一直用相同的模式解決問題,問題始終存在,而且還越來越多。當我們釋放、同在時,心安定下來,這份安靜能夠穿透第一、二層,直達第三層,看見我們生活中最根源的真相(頁120)。

《最黑暗處仍有光》一書透過許多故事與案例,帶領讀者重新看見自己的生命習性,一起在生活中練習變得更清明,在面對痛苦時,練習變得更有智慧。推薦給正困在煩惱、困頓之中的,想要找到清明力量的讀者!

【推薦閱讀】

書名|最黑暗處仍有光:透澈痛苦根源,還原與生俱有的愛
作者|劉素珍、李宗燁
紙本書|https://reurl.cc/28xzxr
電子書|https://moo.im/a/cnsCHX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