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慟的保存期限》——也許是「無」吧

悲傷、悲慟一直是心理書籍中持續被探究的主題。失親之痛、失怙之痛,不管失去的是什麼,要如何面對這樣的痛,至今仍是個難題。儘管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發展出各種「治療技術」,但這些學院裡的東西,拿到實際場域能發揮多少用處,倒是值得思考的。

因此,「素人」在悲傷、悲慟領域的創作之於我,就格外有吸引力。透過一個個真實的人,說出他的悲傷,在字裡行間,因為時間,看見他的改變,時好、時壞,有時振作、有時又跌落谷底。或許對正在經歷失去的人來說,反而能因此感覺「原來我不孤單」,進而稍微被安慰到。

悲慟的保存期限》一書作者,就在這本書裡大膽、真實地呈現了失親者的真實模樣。本書原文叫做「青春辣寡婦俱樂部(Hot Young Widows Club)」,看似幽默,實則難過。在三十多歲時,她的丈夫腦癌逝世、父親在前幾週離世、第二胎孩子流產。無論發生哪一件事,都足以讓一個人痛不欲生,但這一切之於諾拉在短短的數週內接踵而至。

而這本TED BOOK就是她走過(或者更正確地說,仍在行走)這些時間的一些自我觀察,也包含許多對「旁觀悲傷之他者」的觀察。讀者也可先參考她在TED上的分享。


作者提到:
我們都已經盡力了,但就算我們盡了力,也幾乎連「好」都沾不上邊。原來,有些事好不起來。即使努力復原,也回不到最初那美好的狀態。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或者試著遞給他們一張面紙,或是一個檸檬榨汁機,讓他們把酸澀都給擠掉。就⋯⋯讓悲傷好好待在那裡,一起好好地去感受。

Nora McInerny
天下雜誌 2019/12/02 出版

類似的觀念其實不只在面對悲傷是這樣,面對人生各種不舒服的情緒感受,最不急著做的,往往都是「解決」它們。有時,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或許有機會可以從這些事件裡,去學到些什麼。但是,這並不是「必要」的過程,也不是負傷者此刻的「責任」。好好悲傷,允許自己悲傷,或許就是當下我們能做,對自己最溫柔的事。

儘管如此,作者身為悲傷的過來人,仍想對陷在如陰雨般哀傷的人說,雖然悲傷不是一個我們可以「適應」的東西(畢竟,每一次的悲傷都是那麼的不同),但透過一些方法,我們還是有可能找到一些方法,讓悲傷的痛,變得不那麼痛,然後繼續這樣走著,與暫時還離不開的悲傷同行。

這或許就是作者當初成立「青春辣寡婦俱樂部」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原因。人際連結是許多負傷者很需要的;只是,我們未必知道如何去陪伴這些人,許多時候的關心反而變成讓他們二度受傷的原因。《悲慟的保存期限》一書也對「陪伴」之道也做了許多務實的經驗分享,值得大家一讀。

畢竟,我們總會遇到親友遭遇悲傷與失落的時刻;同時,某一天,需要去面對悲傷的,很可能正是我們自己。

對悲傷療癒有興趣的讀者,也不妨可參考另一本TED BOOK《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以及另外兩本我也曾推薦過的悲傷療癒書籍:《面對失去,好好悲傷》《當摯愛遠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