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x 《當摯愛遠逝》——用悲傷對話的兩本書

最近,這兩本書很有默契地,一起出現在我的書桌前面

在《面對失去,好好悲傷》中,作者Kenneth J. Doka使用易懂的語言,闡述了當我們「失去」重要他人時,可能需要面對的常見處境。打從一開始他就告訴我們,我們會悲傷,正是因為有愛。悲傷並不是不對的。


Kenneth J. Doka
2018/6 時報出版

過去研究試圖探討悲傷的不同歷程。不過,到後來,我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悲傷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個人,每一天的悲傷也都不一樣。有時我們想找人陪、有時想獨處,有時我們大哭、有時我們麻木。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合情合理的。

在哀悼期間,我們好比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鏡。若我們願意,這幅眼鏡可以帶我們用新的觀點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又或者,眼鏡變成了墨鏡,完全遮蔽掉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知覺。就好像重度哀傷一樣,這可以是一種創傷,把我們撕裂,動搖我們對世界的假設。但同樣的,若我們能對悲傷有多一點了解,就會知道這我們遲早要面對的歷程,其實也可能讓我們長出新的力氣;重新建構出自己、他人與世界存在的場域。

在第一部分詳細討論並介紹哀傷的基本知識後,第二部分針對了不同的失落情境做討論,包含:夫妻、孩子、父母、手足等對象。面對不同人的逝去,悲傷雖然都是悲傷,但悲傷的內容與歷程卻截然不同。第三部分討論了悲傷在不同人、不同身份的「未亡人」身上,有著什麼樣的差別。最後一部份,則提供了具體的引導和方法,讓讀者有機會透過自身的力量來轉化悲慟的情緒。最重要的,當悲傷已然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時,作者也鼓勵有需要的朋友協尋專業協助。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一書結構完整,是非常適合推薦大眾閱讀的「悲傷工具書」。除了清楚的理論闡述之外,搭配一些案例,讓書籍可讀性更高了。我查了美國亞馬遜後發現,許多讀者都是在自己或身邊親友遭遇相關情境時,因而閱讀了此書,且都得到了一些安慰與幫助。

在悲傷時刻,我們很容易想把自己關起來。雖然,人際連結其實會舒緩我們悲傷的情緒,但對某些人而言,在悲傷時面對人際關係,卻也是辛苦的事。

我覺得,這時,書籍就成了一個角色特別的存在。你聽著一位素昧平生的人和你說話,但本質上你仍是自己一個人。透過閱讀,你會知道其實你並不孤單。除了字面意義上的那種不孤單之外,你所經歷的關於悲傷的一切,也真的都是地球上曾經有人也經歷過的。那種感覺就像是雪中送炭,確實能稍微撫平我們的悲痛。

***

《當摯愛遠逝》則完全走不同的路線,它不是「工具書」,而比較像是日記。一本不需要目錄的日記,從一月開始寫到十二月,紀錄著悲傷的歷程,書寫著悲傷的春、夏冬,每天與悲傷相遇時,自己內心的感受。


Martha Whitmore Hickman
如果出版社 2018/6出版

作者瑪莎本身是位作家,在她的生命裡,悲傷是個一直不斷出現的主題。先是女兒在16歲墜馬去世,接著在她生命晚年,她的先生、兒子、媳婦和一些孫子也相繼過世。不斷碰觸悲傷的她,不得不面對未間斷的悲傷,在這機緣下,她持續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各種經驗。

每篇日記的結構都是:一段引用他人的話、作者自己的日記,最後搭配一段摘要,用短短幾句話,替當天做個總結。本書不像上一本書那麼理論,但內容也算是結構。散文般的風格,很容易閱讀。此外,一天一頁的字數,對情緒低落的人來說,確實是很有幫助的安排。

在這一頁頁日記裡,你會看到悲傷的「發展」。就像我們看到朋友或自己的小孩一樣,很多時候沒隔幾天,孩子就變了,也許頭髮長了、長了牙齒、變高變胖了一點。若不細微地觀察,我們就無法精確看到悲傷的變化。

不過,這種札記式的讀本,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像春夏秋冬一樣,悲傷也有起承轉合。不過變化的分野並不明顯,不是我們可以用3個月、2個月、4個月來估量的。夏天還是會下大雨,而冬天也還是可能出太陽。

本書從一九九四年初版到現在將近二十五個年頭,仍持續被人們所需。美國亞馬遜一千五百位網友評分中,九成讀者都給了五顆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可見本書在悲傷相關書系的地位。也因為作者本身作家的背景,在閱讀她的書籍時,行雲流水,沒有什麼阻礙。許多悲傷的心聲,甚至讓人覺得很美。
「放手讓最深沉的傷痛離開,或許能創造出一塊空間,來容納我們與摯愛之間的新關係。 不管怎麼說,我們想念的是那個人,而不是悲傷本身」。
「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慰藉。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繞著悲傷走,一圈又一圈,從正中央穿過,從各種角度檢視悲傷。但是我們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為我們知道,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以外,親愛的朋友和所愛的人愛著我們,希望我們安然無恙。我們對他們也是同樣的心情」。 
類似這樣又真實又優美,又悲傷又充滿希望的語句,在全書中隨處可見。


***

作為探討悲傷的書籍,不約而同都在最近出版的《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和《當摯愛遠逝》各有特色,兩本都是極佳的讀本。

甚至,交互參閱之下,這兩本書其實有時候是在對話的。我們可以從不同人悲傷的路徑裡,看到很多交叉的路口。在那個路口,我們都一樣,共享著悲傷。我們可以向對方招招手,點頭示意,然後給出一個擁抱,再繼續走下去。以下也一起分享一些在悲傷治療中的心理學專業書供大家參考:


此外,還有非常多出色的繪本作品,可以參考這邊的整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