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ok的——《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

同事車禍了,受了輕傷。簡單包紮之後,向公司請了假。嗯,合情合理。

同事失戀了,魂飛魄散,無法專注在工作。
你覺得他/她能向公司請假嗎,以及,公司會給假嗎?

對於生理的傷和心理的傷,我們總是給予差別待遇。 
Guy Winch
天下雜誌出版 2018/10/08

曾看過一篇漫畫說,如果我們用對待「憂鬱症」患者的方式,對待癌症病人,會有多荒謬。

「你為什麼不試著讓癌細胞少一點呢?」
「癌細胞變多是你的思考造成的,想開一點就好!」

(出處:好色龍

是啊,有時候,面對人生的情感傷,我們好像不被允許「悲傷」。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悲傷不被允許時,也會反過頭來,抑止那些不允許被存在的情緒。
這種壓抑帶來的二度傷痛與反撲,在我的著作《練習不壓抑》裡頭也多次提到。
是真正的,讓傷痛困難變得更加困難的重要因素。

蓋溫奇醫師在他這本《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裡,點出了兩種常常不被社會認可的悲傷,是失去最深愛的寵物,以及失戀。 

確實,我們比較能理解「失親」的痛,論述親人去世傷痛的書籍也較為普遍。

不過,誠實地說,悲傷的來源雖然不同,但失去親人、失去寵物、失去戀情的「悲傷」,其實都是悲傷。

研究顯示,悲傷在腦中的作用反應區域,其實正和真正流血受傷那種痛的區域是類似的。 無論這種傷痛是被人排擠,還是真正失去一段重要的關係。

***

身為一個時時刻刻確保我們「活下去」的器官,大腦的使命是,努力記得那些「危險」的事。 

「提分手的那個人」帶給我們痛苦,她/他是危險的。 我要把他牢牢記住。

當初大腦用力記住的原因,是為了要我們「避開」他。但這弔詭的機制,卻也讓我們一在回想起這段傷痛,因而變得更難過了。這某種程度也是為什麼分手之後,我們會無法控制地持續想著對方的原因。

原來,這是一種大腦的bug(設計不良)。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第四章提到的一段話,面對各種逝去與失去,很多時候,我們要放下的,不只是那個不見的東西而已,還有對於失去懷抱的「希望」。

放下「希望」雖然困難,但卻也是傷口癒合的契機。

延續蓋溫奇醫師上一本書《情緒OK繃》的風格,本書在書寫上,仍舊引用了許多個案揉和而成的故事,帶領讀者一窺「悲傷」、「為何我們不能好好悲傷」與「如何慢慢放下悲傷」的完整歷程。除了探討悲傷對身心的影響外,對於破除「不能悲傷」的迷思這塊特別執得一讀。誠摯推薦給曾在生命中因為失去感到失落的每個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