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死亡與生命手記》:當陪伴哀悼的治療師遇上自身的哀悼

歐文‧亞隆是台灣少數心理圈中人人耳熟能詳的西方心理學者。除了提出存在取向的治療取向之外(知名教科書《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短期團體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死亡》、《存在心理治療:自由、孤獨、無意義》相信也陪伴了許多心理人的求學時光),他也因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心理小說」而著名,像是《叔本華的眼淚》、《愛情劊子手》等。

這回,這位曾經陪伴過許多人走過失親之痛、哀傷歷程的專家,也遇上了也許是人生這輩子最沈重的一次失去,與他的摯愛、妻子瑪莉蓮‧亞隆,告別。


作者簡歷裡寫道「瑪莉蓮‧亞隆,二○一九年年初檢查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歷經化療、免疫球蛋白療法皆無效後,於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家人陪伴下於加州家中去世,享年87歲。病逝前與丈夫歐文合著《死亡與生命手記》。」

簡短幾句話,在《死亡與生命手記》一書裡,像是擰乾的毛巾被丟到悲傷之河中,慢慢地展開,呈現出許多哀悼的細節。之於我,這些看似破碎、未必連貫,時而振奮、時而沈痛的書寫,唯有「真實」二字可形容。

在這本書裡,亞隆接受了將不久於人世的太太的提議,一來一往,寫下在兩人共同面對「說再見」這個課題時,內心的狀態。雖然書寫主要是以時間為軸線,但亞隆與妻子都在這段書寫中,不斷地進行時空旅行。

在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與不安時,活在此刻確實沈重地讓人難以忍受。 也許是想起過去的回憶、猜臆未來事情的發展,又或者像亞隆重新拿起了自己以前寫過的書,我們試著用那些曾經存在的、可能未來存在的什麼,不斷地安撫自己因為知悉死亡之必然而感受到的痛。

讀者不會在這本書裡看到什麼走過悲傷的方法或秘訣,但透過亞隆夫妻如此坦承的書寫,我們被提醒的是,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需要時間,去消化這樣的歷程。時而釋然、時而混亂,原來這都是正常的過程。

在我的書櫃中,關於死亡、哀悼、悲傷的書,一直是我捨不得轉送出去的。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某天,也許我們都要面對這樣的課題。謝謝亞隆夫妻的勇敢,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彷彿參與了這樣的一段過程。

真的能緩衝死亡焦慮的,是意義。
而總是在身邊陪伴我們創造意義的家人、親人與愛人,則用他們的愛,給予我們滿滿的意義。

另亦推薦幾本我自己很喜歡的相關書籍:《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以及我之前分享過的《面對失去,好好悲傷》、《當摯愛遠逝》。此外,還有非常多出色的繪本作品,可以參考這邊的整理

作者:Irvin D. Yalom, Marilyn Yalom
心靈工坊2021/05/01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