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還有很多書應該要看,但我先選了《學會改變》這本書來閱讀。原因是因為最近正好在準備一場演講,想聊的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正能量』對於改善你的人生,其實不太有幫助。透過講座,我們想和大家聊聊「真改變」與「暖心但不變」的差異。
到底,現在的心理學研究裡面,有哪些科學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協助我們達到真正的改變呢?這本書的出現非常及時,提供了我一個準備的大架構。
《學會改變》的作者之前其實就寫了兩本很有名的書《改變,好容易》與《零偏見決斷法:如何擊退阻礙工作與生活的四大惡棍,用好決策扭轉人生》。奇普.希思本身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專長為組織行為,而丹.希思則是文學士與哈佛商學院MBA畢業。這種文、商、理的搭配,讓本書閱讀起來非常愉快,大量使用的故事和案例也是本書一大亮點。
在此書裡,作者們引用了《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的架構。他認為,每個人的大腦裡面,都有一隻大象,還有騎象人。
「大象」象徵的是我們的「感性」,這個部分的我們,是比較情緒化、依直覺行事的(很像是快思慢想的系統一)。而「騎象人」則是我們的「理智」,比較深思熟慮、喜歡計畫、把事情想清楚;但也容易原地踏步、拖拖拉拉。要讓改變真正發生,騎象人和大象必須一起通力合作。如以下書摘的整理:
第一層:理智面〈指揮騎象人〉
我們有時候抗拒改變,可能是因為指示不清楚,所以想成功改變必須提出清晰明確的行動指令。如果想讓員工更積極,不要只是叫他們「要更加努力」,而是應該規定「每個月至少要打125通電話給客戶」。
第二層:情感面〈激勵大象〉
我們以為是懶惰讓改變失敗,但通常是因為意志力已經疲乏。騎象人沒辦法長時間控制住大象,所以能否觸動情感面是關鍵。希望實驗室研發了一款電玩,讓小病友和裡面的奈米抗癌機器人產生情感連結,成功將化療藥物的服用率提高20%,存活率因此提高一倍。
除了理性與感性之外,環境也很重要。很多時候,改變甚至可以繞過大腦,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這就是第三部分所指的「路徑」。
第三層:環境面〈形塑路徑〉
當你規劃好改變的路徑,成功的機率就會增加,因為當情境產生變化,行為就會跟著改變。亞馬遜的網站設計師在網頁上新增「一鍵下單」的功能,將購物時的操作障礙降到最低,就讓公司增加好幾百萬美元的營收。
***
奇普‧希思&丹‧希思
樂金文化2019/07/31出版
本書延續前兩本書的風格,依舊清楚、易讀。儘管作者本身背景的關係,大部分例子都是應用在「組織」的改變,但其實書中提到的很多概念,也都非常適合用在「個人改變」的目標之中。
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本書是第二本我認為討論行為改變、習慣養成絕佳的入門讀物。讀者不一定需要具備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的知識,一樣可以享受本書帶來的知識饗宴。書中分享的概念也絕對能幫助大家在生活中,找到「改變的眉角」,讓我們期待與想要的改變成真,誠摯推薦!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