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邊的親友一聽到政治就很消極、無感?
●背後可能與無力感有關

公民放棄參與政治,與無力感息息相關。源自長期直接或間接的挫折與失敗感,讓人慢慢相信「不管怎麼做都沒有用」,故最終選擇不再行動。
大腦在這種情況下,就好像進入了「凍僵模式」(freeze)。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再「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而是選擇「無作為」,就像動物面對無法反抗的威脅時,陷入昏迷或暈厥一樣。
在《萎靡解答之書》裡提到:
第一種是「戰鬥」,fight。我們勇敢面對威脅來源,直接去搏鬥、奮戰。在過程中,透過展示我們自身的力量,不管結果是嚇跑對方、戰勝對方,或是殘酷的了結了對方的生命,我們的性命才能夠成功的延續。同時,在此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相信這樣的一個內在信念:「原來在這種局面之下,我是有力量的、有控制權的。」
第二種面對壓力的方式是「逃跑」,flight。在意識到壓力或威脅已明顯超過自身能承受的範圍時,我們會快速地想辦法逃離這個情境,若能成功逃跑的話,我們的性命也可以被延續下來。儘管逃跑看似是個消極的策略,但卻是我們在當下評估之後,所能做出的最理智的決定。
事實上,不管是直接面對威脅,還是選擇離開威脅,這些經驗都在暗示自己的是:在這樣的情境中,我並非「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我是「有所選擇的」,而且我的選擇「能帶來真實的改變」。這種感覺稱為:「控制感」,是與無力感完全相反的狀態。
和前兩種反應很不一樣,第三種面對壓力的反應,稱為「凍僵」,freeze。
在凍僵反應下,生命體判斷自己已經無法透過戰鬥或逃跑來面對當下的情境。於是,身體選擇凍僵、暈厥在現場。這種狀態和此處想討論的無力感很像。你知道在現有狀況下,你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做了,或者你「相信」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了。所以,你躺平了。透過「無所作為」來作為最後保護自己的方式。
創傷相關的研究推論,在人類出現凍僵反應時,許多人會出現「解離」的狀態。解離是指,我們在記憶、自我意識等認知層面上的「崩解」。在面對巨大壓力或創傷時刻,大腦為了保護你,將「身體」和「心靈」之間的連線切斷了,為了避免你能感覺到巨大的痛苦,斷線很可能是一種保護自己生命的必要手段。
儘管,我們未必在生活中真的遭遇了類似天災、人禍、性侵等巨大的壓力或創傷事件,但一個個小壓力逐漸累積、長期發展下來,也可能讓我們發現戰鬥沒有用、逃跑也沒有用,因而慢慢選擇用凍僵、用躺平,來面對這些讓人感覺束手無策的狀況,而無力感便因此油然而生。
●背後可能與無力感有關

公民放棄參與政治,與無力感息息相關。源自長期直接或間接的挫折與失敗感,讓人慢慢相信「不管怎麼做都沒有用」,故最終選擇不再行動。
大腦在這種情況下,就好像進入了「凍僵模式」(freeze)。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再「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而是選擇「無作為」,就像動物面對無法反抗的威脅時,陷入昏迷或暈厥一樣。
在《萎靡解答之書》裡提到:
人類的大腦從漫長的演化路上,慢慢發展出幾種應對壓力的方法。
第一種是「戰鬥」,fight。我們勇敢面對威脅來源,直接去搏鬥、奮戰。在過程中,透過展示我們自身的力量,不管結果是嚇跑對方、戰勝對方,或是殘酷的了結了對方的生命,我們的性命才能夠成功的延續。同時,在此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相信這樣的一個內在信念:「原來在這種局面之下,我是有力量的、有控制權的。」
第二種面對壓力的方式是「逃跑」,flight。在意識到壓力或威脅已明顯超過自身能承受的範圍時,我們會快速地想辦法逃離這個情境,若能成功逃跑的話,我們的性命也可以被延續下來。儘管逃跑看似是個消極的策略,但卻是我們在當下評估之後,所能做出的最理智的決定。
事實上,不管是直接面對威脅,還是選擇離開威脅,這些經驗都在暗示自己的是:在這樣的情境中,我並非「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我是「有所選擇的」,而且我的選擇「能帶來真實的改變」。這種感覺稱為:「控制感」,是與無力感完全相反的狀態。
和前兩種反應很不一樣,第三種面對壓力的反應,稱為「凍僵」,freeze。
在凍僵反應下,生命體判斷自己已經無法透過戰鬥或逃跑來面對當下的情境。於是,身體選擇凍僵、暈厥在現場。這種狀態和此處想討論的無力感很像。你知道在現有狀況下,你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做了,或者你「相信」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了。所以,你躺平了。透過「無所作為」來作為最後保護自己的方式。
創傷相關的研究推論,在人類出現凍僵反應時,許多人會出現「解離」的狀態。解離是指,我們在記憶、自我意識等認知層面上的「崩解」。在面對巨大壓力或創傷時刻,大腦為了保護你,將「身體」和「心靈」之間的連線切斷了,為了避免你能感覺到巨大的痛苦,斷線很可能是一種保護自己生命的必要手段。
儘管,我們未必在生活中真的遭遇了類似天災、人禍、性侵等巨大的壓力或創傷事件,但一個個小壓力逐漸累積、長期發展下來,也可能讓我們發現戰鬥沒有用、逃跑也沒有用,因而慢慢選擇用凍僵、用躺平,來面對這些讓人感覺束手無策的狀況,而無力感便因此油然而生。
///
而公民對於政治的無力感,可能來自:
●資訊不對等:覺得自己不了解政治,擔心發聲也不會有效果。
●社會環境壓力:擔心與朋友、家人意見不同,導致衝突,乾脆選擇沈默。
●長期被動接受現狀:習慣了「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導致「改變是不可能的」的思維定勢。
某種程度來說「不作為」這樣的心理狀態,也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放下期待,不受傷害。但長期來說,愈多人開始選擇冷漠,我們未來要承擔的傷害反而會愈來愈大。
要讓陷入「凍僵、放棄」狀態的人重新找回信心並願意行動,核心關鍵在於恢復「控制感」。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著手:
●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也許只是分享與對方有關的資訊,讓對方能對相關資訊多一點點了解。
●提供多種選項,讓參與的方式變得多元,如:「不想印表單填寫還要跑一趟郵寄?」「今天下午幾點,在那邊,人直接到場就好」,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讓他們知道「你並不孤單」:透過故事分享、數據、群體活動來讓人感受到「有很多人和你一樣關心這件事,而且已經開始行動」。
●組成小團體:例如「一起去簽署小隊」、「朋友陪簽計畫」,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誇誇戰隊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讓改變可視化:透過進度條、里程碑(例如達到多少人後會有什麼影響)來讓人更有「前進的感覺」。
●從「為自己或自己在意的人行動」出發:與其強調「社會責任」,不如讓行動與個人在意的人事物有關聯,例如:「這件事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這背後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讓人覺得這不只是為了別人,而是與自己切身相關。
///
●文 by 一開始有點無力,但寫了這篇文章之後,發現自己其實還是能做些什麼,有多了一點控制感的蘇蘇。
●資訊不對等:覺得自己不了解政治,擔心發聲也不會有效果。
●社會環境壓力:擔心與朋友、家人意見不同,導致衝突,乾脆選擇沈默。
●長期被動接受現狀:習慣了「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導致「改變是不可能的」的思維定勢。
某種程度來說「不作為」這樣的心理狀態,也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放下期待,不受傷害。但長期來說,愈多人開始選擇冷漠,我們未來要承擔的傷害反而會愈來愈大。
要讓陷入「凍僵、放棄」狀態的人重新找回信心並願意行動,核心關鍵在於恢復「控制感」。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著手:
★★ 從小小的一步做起
當人們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狀時,任何行動都可能顯得遙不可及。因此,提供容易執行的小步驟,讓他們覺得「我還是能做點什麼」。●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也許只是分享與對方有關的資訊,讓對方能對相關資訊多一點點了解。
●提供多種選項,讓參與的方式變得多元,如:「不想印表單填寫還要跑一趟郵寄?」「今天下午幾點,在那邊,人直接到場就好」,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 創造共同行動機會,建立支持系統
「孤立感」會強化凍僵反應,而「看到別人也在行動」則能打破無力感。●讓他們知道「你並不孤單」:透過故事分享、數據、群體活動來讓人感受到「有很多人和你一樣關心這件事,而且已經開始行動」。
●組成小團體:例如「一起去簽署小隊」、「朋友陪簽計畫」,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誇誇戰隊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 看見具體的「微勝利經驗」,讓人重新找回掌控感
●強調小勝利,例如「今天又多了X張簽署!」,即便是小小的進展,但發生頻率夠高的話,都會讓人更相信「一點行動都能帶來改變」。●讓改變可視化:透過進度條、里程碑(例如達到多少人後會有什麼影響)來讓人更有「前進的感覺」。
★★ 先同理,再引導
「我理解你為什麼會覺得無力,這是正常的」,再慢慢引導:「但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從「為自己或自己在意的人行動」出發:與其強調「社會責任」,不如讓行動與個人在意的人事物有關聯,例如:「這件事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這背後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讓人覺得這不只是為了別人,而是與自己切身相關。
///
●文 by 一開始有點無力,但寫了這篇文章之後,發現自己其實還是能做些什麼,有多了一點控制感的蘇蘇。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