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傷害以愛為名》:社會如何養出隱形的家庭怪物?

「每一個人都可能遭到家暴,不管你的房子多漂亮,或你有多聰明。家暴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書中引言,引自羅西・芭蒂口述)
 兩分鐘,120秒的時間,就有一起家暴案件發生。這是來自澳洲全國警察的統計,他們每年處理的家暴案件,超過二十六萬又四千件(相當於每兩分鐘就有一件)。

 看到這個數字,你可能很訝異,也可能很難過,更可能很生氣。是的,家庭暴力,或者誠如作者所言,「家庭虐待」(更精準的用詞)確實存在,而且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常發生。也許是礙於家醜不敢外揚、不可外揚,對於施暴/施虐者的再次信任,這類案件的黑數一直都比我們想像中的多。

 除了我們心中所想到,最直接的虐待,也就是暴力形式之外。這次蘇蘇要推薦的好書《當傷害以愛為名》裡,點出了家庭虐待另一種(仔細一想之後)更可怕的形式。這些行為本身,並沒有「觸法」,好比:要求、強力希望你不能再與家人碰面;要求你要如何照他所說的穿衣打扮、用指定的方式打掃,在超市只能買哪些東西,這些似乎都未直接構成罪行。不知不覺中,施虐者的若即若離的控制行為,讓你開始相信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在外人面前捏造不曾發生的事⋯⋯這些都不算「犯罪」,但都已踩在構成心理施虐的那一條線上了。
「施虐者會利用其伴侶的愛、信任及隱私最深處的渴望、羞恥和祕密等,作為他們施虐的藍圖」(引自本書)。
 《當傷害以愛為名》一書像是調查紀錄與報導文學,又像是一則則人物傳記,試著剖析施暴者與倖存者的外在(環境、政治、文化因素)與內在(人格、心理狀態、成長過程),閱讀的許多時刻中,我都得暫時休息,讓自己消化一下情緒。每當想到,這樣的遭遇活生生在許多地方上演時,心又更糾結了。

 透過本書完整分析,讀者將獲得對家庭虐待更深入的認識。我們將能一路隨著作者抽絲剝繭,探問這種互動背後的動力何來,為何許多受害者難以離開這樣的關係(並時常成為外界責怪的對象)、在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有毒的男子氣概、罪惡與羞愧,性別文化與社會制度,乃至於政治、司法議題,又是如何在無形中形塑或創造出更多作者所謂的「隱形的家庭怪物」。

 本書在澳洲獲得極高的評價,作為讀者,我深深佩服作者對這個議題探究的深度(其實,我也十分擔心這種探究的力道與深度,會不會讓作者有些替代性創傷呢?)。

 相信本書的詳實與深度,會讓它在未來成為探討家庭暴力與虐待議題時必讀的佳作。也提醒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多留點時間給自己,慢慢消化閱讀過程中所出現的情緒感受。

 願能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這樣議題的重要性。更希望整個台灣的情緒教育、情感教育都能愈來愈到位。而期待來自澳洲的《當傷害以愛為名》一書,能讓我們借鏡,從中找到更多關於親密關係暴力的思辨空間與努力方向。

【推薦閱讀】
書名|《當傷害以愛為名》:社會如何養出隱形的家庭怪物?人們如何擺脫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與親密關係暴力?
作者|潔絲・希爾(Jess Hill),澳洲知名獨立調查記者,調查報導榮獲國際特赦組織媒體獎,以及三座澳洲新聞界最高榮譽沃克利獎(Walkley Awards)
出版| 尖端EYE書坊 (尖端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