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摘文 

 在心理治療時, 心理師會介紹一個觀念給個案, 叫做「主觀不適量尺」,這把尺特別常用在焦慮症患者身上。在協助焦慮症患者時,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患者在面對引發他們焦慮情緒的人、事、地、物時,很難去「精確」評估這次焦慮的強度、焦慮帶來的不舒服是大還是小。 

 這有點像是說,一個人無法區辨「手指被別人的身體碰到」的痛,和「打籃球手指吃螺絲」的痛,哪個比較痛一樣。焦慮症者感受到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不舒服了,所以,一有焦慮的感覺(不管是大、是小),他們都覺得是「一樣的痛苦」。 

 諮商的一個目的,是帶給個案更多、更精準的「覺察」,因此陪伴個案去區分什麼焦慮是大焦慮,什麼是中度、輕度的焦慮是很關鍵的步驟。 

 因此,我們會在諮商室裡想像一些可能會讓個案焦慮的情境,請個案練習用一到七的數字,來反應他當下(或感覺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是超級輕微的不舒服(幾乎可以忽視);而七則是「世界末日般」的極度不舒服。透過這個過程,我們一起創造一把「焦慮之尺」。 


 在諮商前期,個案往往有不小心「喊大數字」的傾向(把小事件放大為「嚴重的事」)。但隨著練習,個案通常可以「跳出來」發現,一開始覺得很嚴重的事情所帶來的焦慮程度,好像沒有這麼大。如果在一個小焦慮出現時就給五分的話,那更大的焦慮感覺根本就超過七分了。 

 生活中的許多事件,其實都可以應用這種「相對量尺」由強到弱來「定位」。而量尺提供的這種「相對性」,幫助我們往「更糟糕」、「更不糟糕」的地方去轉念,並且慢慢意識到,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世界末日」的。 

★★★

個案:「今天早上塞車半小時,害我遲到被主管罵,真是氣死我了!」 
心理師:「好,我來還原一下。塞車半小時的SUDS,你會給幾分?」 
個案:「五分吧!」 
心理師:「好,聽起來是中至高度的不舒服哦!那遲到被主管罵呢?」 
個案:「六分!」 
心理師:「哇,又更高了!」 
個案:「對啊,誰被罵會開心啦,我更生氣了!」 
心理師:「好,那你幫我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發生超大地震,你所在的地方幾乎都倒榻了,你站在路邊看到這一切的發生,當下你的SUDS 會是多少呢?」 (心理師想讓個案往「焦慮之尺」的更右邊看一下。) 
個案:「嗯⋯⋯好像只剩七分可以選了!」 
心理師:「這樣好像有點怪怪的齁?」 
個案:「好像是,怎麼被主管罵和超大地震居然只差一個單位⋯⋯」 
心理師:「對,我們來反過來想一下,是不是有些量尺比較不精準,跑掉了?」 
個案:「這樣說,我好像會下修路上塞車的分數,變成三好了。」 
心理師:「嗯嗯,那被老闆罵呢?」 
個案:「改成三點五分就好,哈哈!」 

 透過量尺提供的相對位置,我們可以從中找出許多可以轉念的立足點。下次,在你當下感覺不舒服時,你也可以用一到七來幫這個不舒服打個分數。 然後,你可以問自己:「有沒有一件事情,可能比七分還要高分?」透過這個過程,可以協助你把觀點再打開一點,讓你更精確去看待這次的狀況。 

推薦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