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沒選擇嗎?「不得不」的轉念之道


看到「無奈、不得不、沒得選」時,不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這種被無力感驅使的人生,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但你有發現嗎?剛剛那幾個詞,卻是許多人每天口中時常抱怨的。這次,我們來練習用轉念翻轉這種狀態。

某場演講中,我隨機邀請了一位聽眾一起來做這個練習。

我問:「我們接下來要來進行找回選擇權的練習。回想一下你最近的生活,有哪些事情你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是什麼讓你覺得很無力、很無奈、不得不做、沒得選呢?」

「很多啊,工作、家庭、感情(往旁邊的人看了一眼,對方瞪了他一下)很多欸」現場聽眾發現了這一段非語言溝通而笑了出來。

「不然,我們先挑一個你此刻最有感覺的,是哪個?」

「那工作好了,一週五天,一天八小時,滿是無奈。」

「所以,這麼說對嗎:你沒得選,只能工作?」

「對!」

「如果明天開始,你不去工作了,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翹班嗎?會被主管罵啊!」

「還有呢?多說一點。」

「會被扣薪水、會影響到同事,我的工作會被分配到他們身上、會被討厭。」

「嗯嗯,再來!」

「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聲吧?然後,應該會被炒魷魚吧。」

「哇,然後呢?如果你因此被炒魷魚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千萬不行啊,萬一沒工作,就沒錢了,沒錢怎麼養家糊口?」

「那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的小孩就沒辦法得到好的教育,唉呀,以後會不會學壞?」

「好,故事還可以再糟下去對不對?」

「對,小孩學壞,以後冤親債主找到我家來,唉唷。」

「好,我們先停在這邊。」

我解釋著,當我們心中關注著「我必須、不得不、我只得」時,我們就容易忽視了另一大部分值得被看見的資訊—那些其實是出自自己選擇之處。

「你有沒有發現,上班這件事情裡頭,其實仍有一部分是出於你的『有所選擇』?」

「哪有,我是被迫的!」

「我這樣拆解,你看對不對:你『選擇』上班,因為你寧願上班,也不要『被主管罵』,在這兩者中,你選擇了上班?」

「嗯⋯⋯是沒錯。」

「你『選擇』上班,因為你寧願上班,也不要『被扣薪水』?」

「嗯……」

「你『選擇』上班,因為你寧願上班,也不要『因為你的工作沒做完,會牽連、影響到其他同事,然後被討厭』?」

「對,我不想要這樣。」

「好,接下來換你試試看。你『選擇』上班,因為你寧願上班,也不要……」

「我寧願上班,也不要影響到自己的名聲、被炒魷魚……」

「好像還沒結束呢!」

「我選擇上班,也不要影響到小孩的教育、不要小孩學壞……」

「你『選擇』上班,因為你寧願上班,也不要小孩以後被討債,結果債主追到你家!」大家再次笑成一片。

這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很多「看似無奈、無力、不得不」的選擇,其實仍有一大部分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只是我們有沒有察覺這樣的「有所選擇」。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被逼、被迫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進入「受害者」的角色。認為什麼都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讓我這麼慘、這麼辛苦的。儘管這種「受害者」角色看似悲情,但裡頭有個強大的好處是:既然我是受害者,那真正要負責的人,就不是我,而是你、是他、是老闆。

這種受害者的狀態,正是大量的無力、無奈、無助、被動構成的。當我們視自己為受害者時,我們就不會想去解決問題。因為問題是別人造成的,怎麼會是我要解決?。我們更常做的是找兇手來怪罪,或者找英雄來解救自己。

當我們把需要負責的「權利」留給別人時,你也同時把可以做出改變、可以負起責任、可以有影響力的角色,留給了別人。當你認為別人才是那位要負責的人時,你只能被動配合對方。你真正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但真的是這樣嗎?透過剛剛那樣的追問(蘇格拉底技巧,又稱向下追問法),你會發現,其實你做出的一系列所謂「不得不的決定」,是因為你早就考量過好多、好多種結果,而這些結果都是你不想要的。於是,你最後才決定「選擇」了上班這個決定。

如果願意看見自己曾經做出的選擇,並為此選擇負責,那你將有機會發現:原來這是我選擇的,我不是故事的受害者,我「可以」透過我的選擇和行動, 持續改寫故事。時常,受害者的狀態是無力、沮喪、負面的;而當你願意負起責任時,你的狀態反而會變得更有活力、更願意嘗試、改變與冒險,因為你意識到自己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雖然你「上班」的行為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你在上班時,你心中所想的是「我必須、我得、我沒得選」,還是「我選擇」呢?

從你有能力做決定的那一刻起,生活便是你無數選擇累積的結果。在你覺得無力、無奈時,務必提醒自己,你過往做出的許多選擇,其實是因為你知道其他選擇會導致更多的壞結局,所以你才這麼「選擇」的。

儘管未必所有事情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但這節想提醒讀者的是,仍有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的機會,我們是有所選擇的。重點在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些機會。

此外,每當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當下我們或許未必知道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但透過轉念、透過聚光燈這樣的工具,你都能在做出決定之後,提醒自己擴大你的視野,看見選擇之下好的一面、不那麼好的一面。我們可以不執著、不被困在「不得不」的心態裡,這正是轉念帶給我們的力量。

🔸🔸🔸

本文摘自《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作者蘇益賢。
購書資訊: 紙本書 ・ 電子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