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止小朋友惡作劇塗鴉呢?經濟學家有方法:讀《不理性錯了嗎:漫畫行為經濟學》

大學時期,我曾旁聽過「幾次」經濟學的課。對,只有幾次。因為在老師搬出宛如天書的數學公式之後,我對經濟學的好奇,就暫時被遺忘了 😂

不過,也許是緣分使然。時隔幾年,我又再次與經濟學家碰面了。這次,是因為無意間讀到幾本探討「行為經濟學」的好書,裡頭生動有趣的實驗(現在想想,作者一定都故意把數學公式藏起來了吧),搭配極富洞察的人性觀察,再次打開了我對經濟學的好奇。

熟悉心理學的朋友,可能對這幾個詞彙不陌生,好比:錨定、框架效應、心理帳戶、IKEA效應、月暈效應、從眾行為⋯⋯其實,這些來自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概念,都影響著我們「如何做決定」。而試圖在人類決策行為中,找到背後的「為什麼」(就算是不理性的原因,也是原因),就是行為經濟學家想知道的事。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本超讚的行為經濟學入門好書,真的是無可挑剔——居然是一本漫畫啊!先不提經濟學知識;高橋秀明的漫畫筆鋒,一直讓我想到小時候熱愛的漫畫哆啦A夢😂

在《漫畫行為經濟學—不理性錯了嗎?》裡,我們會跟著書中各種主角,像是不理性彥(32歲)、時運不濟夫(48歲)等,一路遇到行為經濟學的能派上用途的時刻:從賣東西到買東西,從搶案到算命仙——經濟學真是無所不在。

這次在圖組,我們摘錄分享的第一篇漫畫,就讓人愛不釋手。

🤔️:鄰居小孩一直在你家圍牆上惡作劇塗鴉,讓你深感困擾——要如何有效制止他們呢?

答案居然是,在小朋友畫了一坨大便之後,就給他們30元!?

讓小朋友把「塗鴉—有錢拿」這樣外在動機建立起來之後,可能就會削弱小朋友原本的內在動機「塗鴉—有趣、好玩」。小朋友一開始是為了好玩而畫。但某天當你不再付錢給這些小畫家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覺得「感覺沒那個心情了欸⋯⋯」而不再願意為了樂趣而塗鴉了。

類似的概念也可以延伸,想像,在我們要鼓勵小朋友多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當大人利用「外在動機」(像是糖果、零用錢、獎品等⋯⋯)鼓勵小朋友多唸書、多做家事、多整理房間的時候,要記得不理性彥提醒的,「人類具有拿到報酬,反而失去熱忱的不理性現象」。外在動機、內在動機的架構,確實很值得思考。

再延伸一下,其實不只小孩,就連大人也是。每個月辛苦工作後領到的薪水,其實也是一種外在動機。但我們是不是可能也忘了工作潛在的內在動機呢?好比,在職場上陪你一起面對主管的好同事、完成大型案件之後的成就感、來自客戶一句真心的感謝⋯⋯這些容易被遺忘的內在動機,會不會也可以是陪伴我們面對工作壓力的能量呢?

好啦,光是第一篇漫畫就可以聊這麼多。我們就不再爆雷了 XD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提供了23個實用的行為經濟學概念:你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湊免運?為什麼總是想吃吃看「加入秘傳醬汁的」特製拉麵⋯⋯這些決策背後的知識,都幫你準備好了!就等大家來讀讀~

本次推薦漫畫

漫畫行為經濟學—不理性錯了嗎?》23堂讓你不再吃虧的思考啟發課
紙本好入手 👉 https://reurl.cc/OpLx23
電子書好收藏 👉 http://moo.im/a/1bNO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