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弄壞的大人,還能找回愛的能力嗎?——讀《春天的第一天》

《春天的第一天》,皇冠

這次要與大家分享一本很特別的小說《春天的第一天》。先讓大家看看小說背景:

春天的第一天,克莉絲弄死了一個小男孩。這讓她的肚子有種像汽水嘶嘶起泡的感覺。她今年八歲,爸爸偶爾才回家,媽媽長年無視她,餓到極致時,克莉絲只能自己想辦法找東西吃。現在,她終於體會到讓人興奮的秘密力量,可以主宰一切,感覺自己的存在。

小鎮裡的人都為了這樁命案提心吊膽,克莉絲卻很高興大家終於願意關注她,聽她說那些「目擊證言」──儘管多是謊言。然而沒過多久,那股異樣的興奮消失無蹤,偌大的世界,克莉絲彷彿只有孤身一人,她繼續深陷飢餓的泥淖,她的母親甚至試圖將她送養。克莉絲好想再次感受那股奇異的力量,儘管警察逐漸逼近,她仍開始尋覓她的下一個目標,尤其是那些吃飽喝足,看起來比她幸福的孩子。

二十年後,又是春天的第一天。克莉絲成為「茱莉亞」,她隱跡埋名,獨自努力撫養女兒莫莉,卻總是擔心她們會被拆散。就在莫莉不慎受傷,茱莉亞懷疑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媽媽的同時,一通無名電話打來,「克莉絲⋯⋯」當陳舊的名字被輕喚出聲,那段她想極力隱藏的黑暗過往,正排山倒海而來,即將顛覆她渴望重新開始的新生活⋯⋯


——

作為一本推理與懸疑小說,本書有幾個特別之處:

(一)作者南西.塔克(Nancy Tucker)是一位正在受訓的臨床心理學家,讀者有機會在小說裡,看見犯罪者、受害者,乃至於同時身兼這兩個角色的不同人物們內心細膩的世界。

(二)南西.塔克本身也是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自幼便數次往返於學校與醫院之間。「人生被食物緊緊綑綁」作者介紹資訊這麼寫著。我相信這也是這本小說裡頭,關於「壓力」與「吃」這條支線,能被支撐地如此立體的原因。

之於我,看完這個故事十分悵然。克莉絲在故事裡,既是殺了嬰孩的犯罪者,但也「同時」是不當對待與兒虐之下的受害者。「同時」這兩個字之於我特別關鍵。多數時候,人們是很難接受「同時」的,特別是這個詞彙,連接起來的是兩個如此衝突的字眼時。

我查找了一下資料,很喜歡作者在受訪時提到:
「我不希望這本書譴責克莉絲,或是完全原諒她,我希望能夠呈現出這兩種同時存在的可能性。讀者一方面會覺得罪行非常駭人,也能同理犯下這種罪行的孩童,思考背後的原因。」
這種允許「同時」的立場,將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一個人。我們既不極端地「只是」把她視為殺人犯,亦不「只是」把她視為一位無辜的孩子(殺人行為確實是發生了)。這種同時看見兩種狀態,允許矛盾與對立共存,對多數人的思考來說確實格外困難。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去了解一個人之所以變成犯人的原委、成長經驗,並不表示我們認為他沒有做錯事。去了解這些原委,也不是為了讓犯人逃過懲處;更重要的意義或許是,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細膩的發展資料,改善社福、教育制度與政策,讓下一個可能會變成犯人的人,可以不必用「成為犯人」這個方法,來向世界大聲求救。
「莎夏說得像是還有另一個故事,一個有好人也有壞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即使你曾經是最壞的壞人,也是可以變成好人。」
除了關於加害與受害者的探討之外,本書另一個值得一看的支線,則是關於「成為父母」這件事。克莉絲的媽媽,並不想成為一位母親;或者說,她在克莉絲誕生時,並沒有準備好成為一位母親。
「好吧,妳要我說什麼?我不懂得照顧妳,我怎麼會懂呢?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媽媽從來沒有照顧過我,如果沒有人告訴妳,妳是不可能知道這些事 。」
在我們粉專過去介紹過的許多書籍,不管是心理科普或漫畫、小說,其實都很常出現這種設定: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已經準備好要成為父母。成長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孩子,著實辛苦。這種童年成長逆境(ACE),容易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強烈影響,不只是心理困擾而已,就連身體問題也容易一大堆(試思考,一個生病的孩子,可能又會反過來帶給父母更多的壓力,變成惡性循環)。某種程度,主角克莉絲犯下的悲劇,會不會也是一種最極端的求救方式呢?

在思考本文標題時,我寫下了「被弄壞的大人,還能找回愛的能力嗎?」這一句話。針對這個提問,身為助人者的我,想法與作者南西.塔克是一樣的:有機會。在主角克莉絲長大,且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她也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問題。而在小說某處,在她與原生母親爭執的某段落,她對母親說的話,或許其實更是想說給自己聽的答案:
「也沒人告訴我,從來沒人告訴過我這些,但如果妳想,妳就會自己找出答案,然後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然後每一天都這麼做。大多數時候的確很難,很無聊,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只需要真心想去做就行了。」
邀請大家一起來細心閱讀《春天的第一天》。體驗作者如何以敏銳又富有同理心的視角,深刻描繪人物心理,藉由劇情來反思暴力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傷害造成之後,我們如何能救贖——自己與他者——的可能。

本次推薦小說

✨《春天的第一天》
紙本有質感 https://reurl.cc/QjxDK9
電子很方便 http://moo.im/a/5jrvzJ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