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思考 #創造意義
#人生不需要計畫 #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意義」一直是心理學中重要且熱門的主題。但若我們往回追溯的話會發現,世上最早開始思考意義的,其實是哲學家。曾聽聞許多哲學家在世時,其實過得並不快樂;或許對於意義的思辨,也可視為一種為了平反這種狀態的嘗試吧!
儘管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哲學家,卻也難免會在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刻思忖著:「是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嗎?
有人說,意義是透過尋找而發現的;有人說,意義存在於創造意義的過程;也有人說,踏上意義之路,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對於這個「意義難題」,其實我目前也沒有太具體的答案。但我發現,多加參考其他不同背景的人對於意義的想法,會對自己思索這個難題時,帶來不少幫助。
這次想與大家分享的《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一書,正是一本試著帶領讀者輕鬆「靠近」意義的好書。作者借用哲學、心理學中許多關於意義的實驗、思考與討論,提供了我們另一種切入意義的新角度:會不會,我們的人生「已經是」有意義的了,只是它端視我們如何去「賦予」人生背後的意義。
「你的生活可能充滿意義,只要你能夠敞開心胸去觀看、去感覺。人生的意義之所以常常讓人覺得有如痛苦又難解的謎團,那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沿用舊有模式,思考不再有意義的問題。只要能調整思考模式,你會發現答案就在日常生活中。」——法蘭克.馬特拉(Frank Martela)
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對意義提出問題,其實也影響到我們自身感受到的意義感。而停下來問問自己:「對於意義,我是怎麼做出探問的?這種探問如何影響到我與意義的關係呢?」就是這本書希望帶領讀者一起思考的焦點。
書裡,其中一個十分有趣的討論,是關於「芬蘭」這個國家。作者找到了幾個重要的資料:
(一)芬蘭在許多排名中,名列全球最快樂的國家第一名;
(二)在憂鬱症流行率調查中,美國和芬蘭這類國家幾乎可說是榜首;
(三)芬蘭或許是擁有全球最多重金屬樂團的國家。
有發現嗎?前兩項資料之間有點衝突;但作者發現,第三項資料可能是化解這種衝突的關鍵。到底,重金屬樂團如何化解這種衝突呢?就留個伏筆,等有緣的讀者在書裡一探究竟囉!
作者在書裡也引用了禪學大師Alan W. Watts提出的觀點:音樂創作並不會在譜曲完成後就結束。演奏曲目時,也不是最快完成演奏的人贏。音樂的意義不在於完成演奏,而在於演奏過程中發生的一切。
期待閱讀本書的過程,能讓每個曾對意義感到興趣、困惑的讀者,在理解字字句句的路上,窺見更多意義的可能性。
本次推薦閱讀
📖《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作者:Frank Martela(哲學與心理研究者,任教於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
👉 閱讀本書 https://reurl.cc/Gb2QoG
👉 電子書 http://moo.im/a/auxILO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