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是愛神,還是愛情殺手:讀《為什麼不愛了》

#社會學家看愛情 #為何我們不愛了 
#愛的終結 #網路是愛神,還是愛情殺手 #愛情社會學

 很久之前,曾看過一本探討「數據」的書。作者細膩分析了這個世代的戀愛神器——網路交友網站或APP——裡的用戶行為。好比:哪種自拍照容易獲得異性青睞?為什麼最好不要放「與朋友的合照」在相簿裡?在簡介欄寫「搖滾樂」,用戶來訪率會提升嗎?這些人類行為的秘密,似乎都能透過近代科技與數據分析工具,初步被慢慢揭開。

 除了大開眼界之外,這類資訊倒也讓我心生疑問。近代急遽發展的網路、軟體、APP,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降低我們過往的溝通成本,理論上應該也能造福更多尋覓、渴求愛情的人們才是。同時,網路和各種APP發明之後,戀人之間的關係維持門檻也降低許多。不過,現代人的親密關係,有因此變得更緊密、品質變得更好嗎?

 這次想與大家分享的好書《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作者伊娃.易洛斯,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帶著我們以社會學家的觀點,深入剖析網路、科技這些近代產物,為什麼反而讓人們更容易「不愛了」這個翻案的現象。

 如果說心理學家研究的方向是:愛是什麼、愛如何發展與修復;那麽,這本以社會學角度書寫的「不愛之書」,更想帶著讀者探問的是:「你為什麼不愛了?」到底,網路、Tinder(廣義的各種交友軟體)、一夜情、女權主義、資本主義、物化、色情產業⋯⋯這些我們多少耳聞的概念,為何反而讓當代人在經營親密關係時,更容易「不愛了」呢?

 本書內含大量的訪談資料、文學、小說作品的引用,作者不急忙推銷愛情,也先不多提關係經營之道,但作為讀者的我反而發現,借助哲學、社會學的客觀愛情分析,反而讓我得到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啟發。

 閱讀本書前,如果有點社會學或哲學基礎的話,讀起來會容易點。不過,沒有相關背景的我,也能借用社會學家更寬廣的視角,一針見血地看見社會與大環境因素,是如何推動更多處於關係中的戀人默默地開始感覺「我不愛你了」⋯⋯

 多懂一點「為何我們不愛了」,或許也能幫助我們反思, 如何在眾多威脅與挑戰的二十一世紀,找對方向,好好經營一段關係吧。

📖本次推薦閱讀📖

作者伊娃.易洛斯(社會學家)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談愛情,就能找出影響愛情終結的社會結構因素。 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你的選擇不見得是你的選擇⋯⋯

 伊娃.易洛斯潛心二十年研究,深入探討資本主義與現代文化如何轉變我們對浪漫、情感與性愛的看法——最重要的人權精神「自由」,讓人們用「不選擇」做為一種選擇態度,卻也讓傳統的感情形式被「不確定性」所挑戰,使性愛與感情脫鉤,逃避對生活與自我的承諾,最終成為「不愛了」的肇因。

 透過本書,伊娃.易洛斯不但對現代愛情、消費文化進行有力的診斷,也希望人們在發揮自由的權利追求自由的同時,亦能正視自我與他人,避免「不選擇」的消極所帶來的虛無與徬徨。

閱讀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