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版的戲說台灣——讀《傳說裡的心理學》

#傳說裡的心理學 #榮格
#心理學版的戲說台灣 #愛智者書窩

 你喜歡聽故事嗎?相信少有人能抵抗故事的吸引力。特別是在以前唸書的時候,學生們最專心時,往往不是老師在講什麼必考重點的時候,而是國文老師突然話風一轉,開始和大家聊起這一課作者,據聞為人怎樣,或者歷史老師突然有感而發,開始分享歷史課本上頭沒有告訴你的史料⋯⋯

 前陣子,我關注到台灣心理學界一位很厲害「說書人」——鐘穎心理師的一系列新書。在書裡,他以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基底(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等),融合了榮格心理學的概念,讓我有機會用另一種更趣味、有感的方式,重新學習了「陰影」、「個體化」、「夢」、「集體潛意識」、「永恆少年」等⋯⋯這些榮格與相關心理學家發展出來的概念。搭配故事與討論,在作者引導之下,原本抽象、難解的心理學概念,變得活靈活現——
✨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看故事
✨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學習心理學
 今年年初,鐘心理師再次準備了豐盛的故事要來說書了!而且,這次他要分享的是與我們更近的東方文化故事。在這次新書《傳說裡的心理學》裡,他帶我們從臺灣民間傳說出發,一路聊到《聊齋誌異》、《太平廣記》、《搜神記》等,這些與我們文化背景更貼近的故事。

 雖然時空背景從西方變成東方,但不變的是,作者一樣擅長透過深入淺出的手法,讓我們看見榮格心理學的意涵,是如何普世存在於許多文化裡頭。

 在閱讀新書的過程,我一直忍不住想起以前小時候曾看過的《戲說台灣》,這是一個以台灣鄉野故事或民間傳奇故事為主軸的單元劇。在書裡看著各個以前多少耳聞卻未必深入了解的故事時,除了滿足讀者「看戲」的體驗外,鐘心理師更扮演著關鍵的幕後「旁白」角色,替讀者、替觀眾深度解析各種傳說故事劇情發展的背後,可能藏有怎樣的心理意涵。

 一路從《故事裡的心理學》(談西方故事)讀到《傳說裡的心理學》(談東方傳奇),不難看出作者對於榮格、存在心理學深厚的研究與了解。之於大眾,這一系列作品更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一起在故事中探索人性、善惡、愛與恨。

 偶爾,我們會在故事或傳說的某些環節裡看見自己的模樣。更多時候,鐘心理師在旁娓娓地解釋,則會讓我們覺得被理解、被看見——儘管,這些傳說的時空背景早已今非昔比。

本次推薦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