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群眾的幻覺》:歷史,真的會不斷上演

2021年十分特別,雖然時逢疫情攪局,但台灣人投資的行為,卻在今年來到一個值得關注的熱度。大學生、社會新鮮人紛紛投入投資市場。表面上,早點認識、實踐投資理財應該是好事;不過,有多少人是真的做足功課之後才進來的,又是另一回事了。

Delusions Of Crowds: 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
威廉.伯恩斯坦
樂金文化 2021/10/27出版

這次讀了樂金文化出版的《群眾的幻覺》,一邊看著各種故事(真實史實)、一邊「心有戚戚焉」。

人類的投資行為,一直都是很好的「心理學研究素材」。各種人性與本能反應,時常在投資市場「一覽無遺」,彷彿是照妖鏡一樣。盲目追隨眾人的關注焦點,一直往「人多的地方去」;無限度地追逐「熱門話題」,趨之若鶩的背後,最後才發現原來根本是泡沫⋯⋯這些看似一直在近代出現的投資行為,原來根本就不是新鮮事了。人們在投機美夢中愈陷愈深,自古至今皆是如此。此外,與宗教有關的「群體瘋狂」,似乎不只在西方才有,就連台灣也出現過不少起類似的宗教狂熱現象。原來,背後有些因素,不會因為東、西方差異而不同。

本書作者William J. Bernstein (Source)

本書作者十分厲害!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本身是一位神經科學家與醫學博士;更值得關注的是,他也是投資管理公司「效率前緣顧問機構」(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 LLC)的共同創辦人。除了醫學、科學、管理與投資方面的背景之外,他過去也寫過兩本經濟史的書。這些交集之下,感覺讓他來寫《群眾的幻覺》這本書變得十分合理。

本書起源於1842年蘇格蘭作家查爾斯.麥凱寫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作者在書中回顧了歷史上重大的「人類瘋狂現象」,像是金融泡沫、宗教狂熱、集體瘋狂、對未來的妄想等等,是史上在描寫人類社會「群體瘋狂現象」的經典之作。

查爾斯.麥凱
大牌出版 2017/01/18發行

不過,很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對於集體瘋狂、狂熱的行為,不同領域對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威廉.伯恩斯坦則承接下了這個重責大任,結合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大腦研究)、金融領域、行為經濟學、宗教與史學等領域,試著以一個統整的角度,帶我們去認識集體瘋狂背後的可能原因。

整體來說,本書圍繞著兩個人性的主軸:分別是「貪心」與「恐懼」(巧合的是,在拙作《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我們也是以這兩個關鍵字為書寫的脈絡)。

在「貪」的地方,作者說了六個史上經典的貪婪故事(密西西比與南海泡沫、鐵路泡沫、彈性貨幣制度的災難、一九二九大蕭條,乃至於更近代的世紀末科技狂想與渲染致富美夢的推手;我曾在經典理財書上看過的安隆弊案到網路泡沫也在作者介紹的主題出現了)。

而在「懼」的部分,由於我對西方歷史真的陌生,真的很像是在看「獵奇版的西方史」,從「末日敘事的起源、重浸派與第五王國派、米勒派、時代論、何凌西的聖經預言、布蘭奇大衛教派、末日文學到伊斯蘭國興衰史」,彷彿用了另一種角度來了一趟異國時空之旅。

本書書寫的形式,同時滿足了我兩種閱讀體驗:一個是「外國歷史故事」、另一個是「心理/財經/人類行為知識」。值得一提的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也貼心幫忙補充許多註解,讓我這個西方史門外漢,也能比較容易進入書寫的脈絡裡來看故事。

作者發現,金融投資行為與宗教教義的狂熱,本身看似不同,但背後卻有著類似的企圖:就是人們希望(快速)改善這一輩子(或來生)的狀態。不管是「一夕致富」的渴望,還是「末世觀」的重新來過,背後似乎有些交集值得深究。

--

學歷史是為了鑑往知來,而讀歷史,並從中找到足以借鏡之處,在這個不安定、紛亂吵雜的時代,似乎是個能幫助我們靜下心來、避開盲從的靜心選擇。有時,群體瘋狂行為,跟你聰不聰明無關。因為,背後的機制其實是「人性」、是「情感」。

有人說「人性」是我們的「弱點」。雖然,一開始我們被賦予的人性,正也是我們能從演化宿命中倖存下來的原因(如從眾、認知偏誤、歸屬感的追求、等)。但在這個日益複雜、與過往差異愈來愈大的年代,透過這些被人性所誤的史實來重新認識我們都有的人性,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時代會變,人性變的倒是不多。你對人性夠了解嗎?不妨靜下心來讀讀《群眾的幻覺》。一次讀個一則故事,相信我們能從15個故事中窺見更多人性的樣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