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騙之後,為何我們愈陷愈深? X 反詐騙書單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鏡週刊刊載了《虛擬的夢》系列文。文章的摘要介紹是:

 「30歲生日隔天,許如君選擇離開人世。她投資遇上詐騙,在澳洲打工多年的存款付諸流水,還可能坐牢。許如君不是唯一個案,在她離世前1年,1名年輕保全想投資卻被騙,也以同樣方式自盡。在這個被稱為史上第2次「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人人趕著投資,網路上處處是投資廣告、投資課程、投資社群,卻真假難辨,受害者遍地。(摘要與下縮圖引自鏡週刊網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這邊看到全文,共有四篇)」

讀完之後好感慨、也好生氣,文章講到,因這類案件而死去的,不知道是幾條活生生的人命。

但諷刺的是,在我讀文章時,也發現網站的「廣告區」,一下就出現了兩個主打「致富」的廣告⋯⋯大家可以試著區辨一下,哪幾個格子點下去是連到「網站內部的文章」,哪些又是連到外部的廣告(答案我放在文章最後面);通常連到外部的廣告,其文章真實性與風險堪慮。此外,因為每個人在瀏覽器上的點閱行為不同,你看到的廣告可能也會跟我不一樣。


一年前,聽聞身邊朋友真的走入詐騙事件中,才驚覺「詐騙」從本來的新聞時事,變成了你我生活可能的「日常」。於是,我們開始決定分頭做點功課,試著從一些時事與案例中,找到受騙背後的心理機制(沒錯,就是《你今天被騙了嗎?》這本書)。

最簡單的結論是,詐騙是從人性下手的——貪、慾、懼。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像鏡週刊文章裡頭提到的),詐騙 feat 各種先進技術之後,手法愈來愈複雜;雪上加霜的是,政府修法、立法、調度人力的速度,比不上「勤奮」的詐騙集團。這也使得我們未來被詐騙的機會、風險不減反增,如何學習「保護自己」、「保護家中長輩」就變得格外重要。

不約而同地,最近剛看完的《錯不在我》這本書的第八章,剛好也提到了「自我辯證」是如何讓被詐騙者愈陷愈深,兩位社會心理學家把「認知失調」在受騙者身上的發生歷程描述的非常清楚,在此簡單引用供大家參考。

文章後半部的討論也值得深思,在遇到家人、親友疑似被詐騙時,我們本來的勸誘方式,為什麼反而會讓他們更走不出來?

PS.對於想理解人類為何總陷入自欺欺人、自我辯證行為的讀者,本書從醫學、政治、愛情、人際關係等向度,《錯不在我》一書都深入了討論這種現象的變形與原因,値得一讀,非常推薦大家翻閱:

*版權說明:以下內容摘自《錯不在我》一書,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 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本書由大牌出版發行。

用心體會認知失調的運作方式,就是控制其影響的第一步,不過兩大心理障礙依然存在。第一道障礙是將錯誤視為無能和愚蠢的證據。第二道障礙,則是將人格特質(包含自尊)視為根深柢固無法改變的特性。秉持這兩種想法的人通常都不敢承認錯誤,因為他們認為犯下錯誤代表他們是十足的蠢材。他們無法將錯誤跟身分認同和自尊區隔開來。雖然多數美國人都知道自己該說:「我們從錯誤中學習。」但內心深處,他們壓根就不相信這句話。他們認為犯錯代表他們很笨。他們之所以無法從錯誤中學習,恰恰就是因為有這種觀念。

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曾經落入各式各樣的騙局中。有些騙局很無聊,有些則事關重大,例如:「恭喜你贏得一輛全新的賓士車,只要你先把這筆稅金轉給我們,我們就會把車交到你手中。「我們這裡有一些金幣,你只要花市值的十分之一就能買下。」「這張神奇的床能治百病,不管是頭痛還是關節炎,都不是問題。」或是「你的姪子或孫子在外國港口陷入緊急醫療困境,需要一筆錢來度過難關。」各年齡層的美國人因電話營銷詐騙損失數百萬美元,但老年人的損失最為慘重。在各種騙局中,老年人被騙的錢是年輕人的好幾倍。

詐騙犯對認知失調跟自我辯護瞭如指掌。他們知道,當那些自認聰明又有能力的民眾,發現自己在雜誌訂閱詐騙(沒錯,這種騙局依然存在)上花了好幾千元美金,或是受到誘騙與迷人的線上羅密歐(茱麗葉)談戀愛時遭到詐財,很少人會靠承認自己很蠢與無能來消滅失調。

反之,很多人會花更多的錢來回收沉沒成本,也就是他們的損失,藉此合理化一開始花的那筆錢。這種消滅(認知)失調的方式能維護他們的自尊,實際上卻絕對會使他們進一步受害。他們會說:「只要訂閱更多雜誌,我就會贏得大獎。」或是「我知道靠電子郵件來愛上彼此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我匯錢給他,讓他有辦法來找我,因為我們的感情是真的。」以及「那些提供投資建議的人都很善良體貼,他們絕對不會騙我,而且他們的廣告還是在基督教電台播的。」

有些年紀較大的長者容易用這種方式降低失調,因為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擔心自己正在失去,失去能力和金錢。而且他們不想讓成年子女有理由掌控他們的生活。

理解認知失調的運作方式,不僅能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身處的混亂局面,更是協助親友走出困境的有用技能。雖然是出於好意,但很多時候我們的介入往往讓情況惡化,因為我們會對受騙的親友喝斥、教訓、脅迫、懇求或是恐嚇

社會心理學家安東尼・普拉特卡尼斯(Anthony Pratkanis)調查騙子對老年人下手的方式,並搜集家人懇求被騙的親人的心酸故事,他們會說:「你難道看不出來,那傢伙是個騙子、他的提議是騙局嗎?你被詐財了!」

普拉特卡尼斯表示:「諷刺的是,這種忍不住想說教的衝動,可說是親友協助受騙者的下下策。訓話只會讓受害者更防備,將他或她進一步推向詐騙分子的魔爪。」只要了解認知失調,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大喊「你到底在想什麼?」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這代表「天啊,你也太笨了吧!」這種指責會讓早已很尴尬的受害者更退縮與自我封閉,更不願意告訴別人他們在做什麼。而他們所做的,就是投入更多金錢或購買更多雜誌,因為他們現在真的有動機要拿回家族積蓄,證明自己不笨也不老,讓家人知道他們的思維完全是合理的。

所以普拉特卡尼斯說,在詐騙受害者慢慢從困境抽身之前,他或她需要感到被尊重與支持。樂於幫忙的親友能鼓勵受害者分享自己的價值觀,談談這些價值觀如何影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並且在傾聽時不加以批判

與其不耐煩地問:「你怎麼可能會聽那個混帳的話?」應該平靜說:「告訴我,這個人有什麼地方吸引你,讓你願意信任他?」

騙子會利用我們身上最棒的特質,例如善良與禮貌,以及履行承諾、回饋禮物,或者是幫助朋友的渴望。普拉特卡尼斯表示,就算這些價值觀讓受害者在特定情況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只要讚美受害者擁有這些難能可貴的價值觀,就能抵銷他們內心不安與無能的感受。 

最後,也稍微整理了一下,目前坊間探討詐騙現象與其預防值得一讀的書單:

  1. 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2.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3. 詐騙交鋒:FBI安全顧問、神鬼交鋒傳奇詐欺師,教你輕鬆識破詐騙陷阱、練就戰勝騙子的反詐心法


答案:連到外部的網站,在縮圖的左上角會寫一個很小「AD」(Advertisement)兩個字,試試看,能否在不依賴AD兩字的情況下,正確猜出哪幾個連結是廣告;通常這類廣告的主題或類型都很類似,通常跟「致富」都會有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