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看的是風景,也是自己

大學二年級的我,曾因對大自然的嚮往,參加了學校的登山社一年。受訓那一年學到的知識,早已因時間而慢慢流逝。但在看到Kit在書裡提到「霞喀羅步道」時,許多回憶卻不停湧現出來⋯⋯這條古道,正是當時菜鳥的我,第一次實戰考試的題目。

回首那段最靠近山的日子,我仍深深記得:登山是一趟必須認真的旅行。認真的第一個意涵,是技術上的。裝備、地形、氣候、衣著、飲食⋯⋯眾多影響登山安全的因素,都必須在事前詳加檢核。在登山社的那一年,我發現學長姐各個像是「高山版」的馬蓋先,總能滔滔不絕與我們分享各種攸關生存的「高山冷知識」。爾後,我才慢慢理解這些know how,正是出於對山的愛,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認真的第二個意涵,是心理上的。許多登山的人常說,在山裡,你會「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山,就像是一個迭起更為密集的「人生舞台」。地形、氣候、植被、隊友、天數⋯⋯不同元素排列組合後,總能碰出不一樣的登山感受。而這些不同的感受,配上在山裡看似無盡的步伐,往往容易讓登山者開始各種思考:我是誰?我為何而爬?我與山是什麼關係?

我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則是一種「自我感」的轉變,那是心理學家稱為「敬畏」的體驗。在山裡,時間與空間的質變,一再提醒著你,人類是多麼無足輕重。這種心靈上的洗滌(或者更該說是衝擊),應該是不少登山迷們,每次下山後就心癢的原因吧!

愛爬山,也愛寫山的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曾說:

「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的。」

山就像是一面鏡子。在山裡,我們看見的既是「山」,更是「自己」。那些我們所感,所驚訝,所思,所駐足⋯⋯所有因為山而有的感受,其實都是讓我們更認識也更靠近自己最好的素材。

在還沒有機會親訪山林之前,翻翻這本書吧!
你可以在書裡,看見山; 更有機會,在某些片段與角落,看見自己。

本文為我替《沒有名字的那座山》一書所擬之推薦序,由遠流出版。

作者:山女孩 Kit,上班族、登山者、寫字的人。在廟宇異常密集的豬屠口長大,不是泡在游泳池,就是泡在圖書館,反正兩邊最愛的媽媽都找得到她。是游泳校隊,是競技啦啦校隊,贏的時候喜歡訓練,比賽輸的時候最討厭運動選手的爸爸。 . 成為上班族時喜歡上跑步,跟著村上春樹跑去夏威夷完成了初馬。開始爬山以後,將山告訴她的事寫在每日清晨七點的日常,寫著寫著,走著走著,就有人跟著她一起往山去了。

#登山 #看的是風景 #也是自己
#你也是愛山的人嗎 #週末舒壓提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