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後的自我修復之旅—2. 災難事件後的心理調適

專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整理:楊舜斌(慈濟期刊部數位主編)

每當有大型天災人禍出現,有一個名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會被廣泛討論。或許不是每個當事人都會發展為症候群,但創傷事件引發的生理、心理反應,卻是極為普遍的。

很多人可能誤以為只有受難者或他們親友才需要擔心,但其實無論是在前線英勇助人的救難隊員、遺體修復師、志工、記者,甚至是在家裡只是看電視、滑手機的我們,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這樣的災難情境而讓身心受到影響。

透過以下的Q&A,我們希望能讓您快速了解,個人與團體如何在災難後修復心靈,重建穩定的祥和社會,讓身心因此受到影響的當事人,能慢慢找回日常生活的節奏。

有一種治療是記得我們是一個團體,你不孤單

Q:針對這次的事件,以您的專業判斷,可能會有那些人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當我們大多聚焦在受難者及他們親友時,會不會反而疏忽了自身的風險?

A:首先要留意的當然是傷者本人及傷亡者的親友,或負責照顧傷者的人。此外,像是守在事件前線的團體,如英勇助人的救難隊員、遺體修復師、志工、記者等,都是比較容易在後續心理照顧上被忽略的。

還有,像是臺鐵決策者及員工(此件事對臺鐵內部上、下士氣都是很大的打擊),以及二○一八年普悠瑪號事故或曾經遭逢過火車意外的人,都值得留意。因為這次事件可能再次提醒了他們,類似的情形再次發生了。

或者,我們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思考,一種是跟事件有直接關係的人,他們對於災難畫面的接收是更直接的;另一類則是比較外圍的人,像是志工或極度關心此事件的大眾,也可能會因為過度浸泡在事件相關訊息,而產生替代性創傷。

何謂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替代性創傷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大的差別,就是它是替代性的,所以當事人未必是親自面臨、目睹或遭受創傷的人。最常見的討論是在助人者、志工身上,因為他們接收到的,往往是過於真實、未經過處理的資訊刺激。此外也得提醒,過度暴露在相關新聞之下,也有替代性創傷的風險,尤其是感同身受能力太強的人,更容易進到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情緒內,他很可能因為這樣的共感,就困在這個情緒裡面出不來。

其實這次事件後,我有觀察到一個正向的轉變,是政府對於救災人員的心理健康開始有去留意了。因為他們在現場往往承受了相當大量的心理壓力,很多資源開始被整合起來去協助這些英雄。 但其實還有另一群人,特別是第一線記者或志工、助人組織等,他們受到的心理衝擊也不小。我特別想提醒這群夥伴的是「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面對創傷時,人們容易感到「孤獨」,會覺得天地之大,人類卻如此渺小。這種孤獨常跟著無助、無力感一起出現。此刻,你不妨把你內心所有不同的感受,試著和有同樣經驗(好比一起參與報導、一起當志工)的夥伴分享。有時候,光是知道別人也有這樣的感覺,就會帶來很大的連結感。 要記得我們可以一起面對。身為同一個團隊成員,我們一起去幫忙、或是去報導這個事情,事件結束後,我們也可以一起來互相支持、一起面對事件帶來的情緒。千萬不要只是做完了覺得好累,然後就各自散掉,這樣子很容易帶著很多心裡的小傷回家。

我其實要強調,志工也是需要訓練,才能減少產生替代性創傷的情況。如果有一批可能未來會到前線支援的志工,我們應該在災難發生之前,就定期提供各種技能與培訓。不只是技術的,更別忽視心理層面的培訓。比如說消防人員,他們定期會有消防訓練,去演練很多緊急時候需要的技能。第一線志工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包含如何去拿捏一個心理上的距離。想像醫學院在訓練醫師開刀好了,第一次開刀的實習醫師,可能在情緒上會很有衝擊,但他已經接受了必要的醫學訓練,一次次地替自己打預防針,讓他知道在這個現場,自己可能會出現哪些反應,又可以如何去面對及處理它。

以第一線救難人員來舉例,事件結束後,鼓勵參與者以聚會方式,讓他們有機會去討論、去分享經驗。許多第一線夥伴的心理衝擊,可能還沒有到需要醫療協助的程度,但能透過這種形式,把自己的情緒和經驗說出來。就算不想說話,也可以聽到很多夥伴的經驗。這種互相傾聽、看見,並發現自己不是唯一有這類感受的人,對於自我療癒非常有幫助。

另外,團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裡面可能有很多相關經驗的前輩,可以帶著比較沒有經驗的人去消化,有點像是過來人,因為他走過這段路,大概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適當地去提醒後輩,例如最近可能會睡不好,或是分享他是如何消化這些情緒,可能是禮佛、禱告、到廟裡或到教堂祈求平安,或是聽音樂、運動等等。

除了透過團體的協助,個人也可以從下列幾種方法來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復原。首先就是對基本生活的照顧,努力讓自己睡眠規律、好好吃飯、好好休息,或是出去走走、運動一下、喝一杯喜歡的咖啡,嘗試各種可以讓你覺得心情平靜的事情。

另一個更積極的做法,是去思考整理這件事情,有些人喜歡述說,也許你可以跟信得過的親人來討論事件對你的影響。如果不想跟親人講,也有很多電話資源可以使用。像是衛服部有個「1925專線」,裡面會有很多熱心的志工或相關人員,能在遠端暫時陪你去了解、訴說煩惱。不妨試著給它一個機會,即使說完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但至少情緒會有個出口,讓你有被接起來的感覺,這對情緒的復原是很重要的基礎。

隨著時間,大家可以持續去觀察自己有沒有被困在災難帶來的情緒裡,甚至過度將自己投射在事故裡頭的角色裡。以我自己來舉例,即使是我最近在看新聞報導的畫面,我也會有想哭、生氣的感覺,我心想這些人為何要經歷這些事情?但當我發現自己在這個感覺太久時,我會把電視關掉,我會提醒自己:好,我要把這個情緒放下,我要出門工作了。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你發現自己可以順利回到上班、生活的平常模式,那大概就沒問題。可是,你如果發現自己在上班時,情緒還在災難事件裡面,那就代表你太進去了,可能就要多留意一下,並透過剛剛提到的幾種方式來消化。如果嘗試一些方法之後,還是覺得沒幫助,這時請別客氣,盡早讓專業來協助你。

延伸閱讀:給救災人員的心理暖暖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