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後的自我修復之旅—1. 認識壓力反應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專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整理:楊舜斌(慈濟期刊部數位主編)

每當有大型天災人禍出現,有一個名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會被廣泛討論。或許不是每個當事人都會發展為症候群,但創傷事件引發的生理、心理反應,卻是極為普遍的。

很多人可能誤以為只有受難者或他們親友才需要擔心,但其實無論是在前線英勇助人的救難隊員、遺體修復師、志工、記者,甚至是在家裡只是看電視、滑手機的我們,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這樣的災難情境而讓身心受到影響。

透過以下的Q&A,我們希望能讓您快速了解,個人與團體如何在災難後修復心靈,重建穩定的祥和社會,讓身心因此受到影響的當事人,能慢慢找回日常生活的節奏。

Q:最近太魯閣號事故引發廣泛討論,即便我們不是受難者,但在媒體撲天蓋地的報導下,其實大家都深受影響,面對這樣大型的災難,以心理師的觀點,您認為會有哪些可能的影響?

A:這段時間,每當我打開手機前,就會先預設等等可能會看到很多相關訊息。大家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接收這類訊息時的反應,情緒是否多少都會波動?也許你看到火車拖出來的景象,感到怵目驚心,又或是慣性的想要知道事故發生原因、釐清誰才是加害者。即便我現在在分享這件事情的當下,自己的心也是悶悶的,甚至心跳加快。這些自我觀察,是我們在認識自己受到哪些影響的第一步,更是照顧自己重要的第一步。


Q:當面對巨大災難發生,人類常有哪些反應?您有提到十種反應,其中包含了「情緒」、「作息」與「對外關係」三大類別,可否跟我們詳細說明?

A:剛剛提到照顧自己,自我觀察非常重要。這邊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臨床上常見的「創傷後壓力反應」,還未到疾病的階段,而是正常的壓力後反應。第一個,大家可以先關心自己的心情,因為創傷事件對於每個人意義都不一樣,它可能涉及過往的經驗,例如有人經常搭火車,但我可能比較少,所以火車事故這件事情,對我們兩個人可能就會有不同影響。

災害發生後,憂鬱、傷心、難過、鬱悶、失望、沮喪等情緒波動都很常見,假設你是每天都需要使用這個交通工具,那你可能會產生憂鬱,因為你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現況;又或者,你可能會很生氣、失望,因為你對這個災難充滿無力感。這些情緒反應,其實會消耗我們的能量,所以除了觀察情緒波動之外,還有另一個指標反應也值得參考,就是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容易疲累」?

此外,睡覺也是一個很好的監測系統,當你有壓力時,你去觀察睡眠,大概多少都會出現狀況。有些人睡前可能會想很多東西,導致睡不著,而有些人雖然入睡了,但可能會做惡夢,或是睡眠會中斷、半夜突然清醒。這是身體在告訴我們──有事情發生了,壓力反應導致緊繃、焦慮情緒出現,身體想透過這些變化提醒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狀況。

Q:剛剛提到了情緒與作息,那麼對外關係又是怎樣的狀況?

A:舉個例子,當我曾在某些地方受到巨大的驚嚇,如果下次再經過類似的地方,我就會出現預期的擔心。好比晚上你在一條黑黑的巷子,突然被一隻狗狂吠而受到驚嚇,下次遇到類似場景,心裡可能就會有聯想。

以這次事件來說,很多人可能會對事發的相關場景感到恐懼,比方說火車站、事發路段,又或者是對花蓮這個地區,心中感到擔心都是很常見的。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壓力反應,是你可能不太想談這件事情。背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一個是人類很珍貴的同理心所造成。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可是在目睹這件事情時,我們會去思考、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但短時間內卻無法去協助他們改變這個狀態。

又或者,你本身是位「高敏感特質者(Highly Sensitive People, HSP)」,同理心比別人多,你可能就會因為好想去做些什麼,但又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因此對於這樣的現況感到內疚。 此外,創傷事件後,許多人常不知不覺處在緊繃狀態,此時若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有可能促發一些過度的反應。其實,長時間維持在一個情緒高張、戰戰競競的狀態下,遇到突發事件或風吹草動,反應很大的狀況也是常見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遭逢重大創傷的事件後,如天災、車禍、家暴、性侵等,身心出現極度的壓力反應。受影響的除了受災者、受害者外、前線救災人員、事件相關人員,都可能出現程度不等的下述症狀。惟「症狀」不等於「疾病」,須由專業人員進一步來診斷認定。 可能症狀:
  • 創傷事件持續反覆在腦中呈現或夢見。
  • 有重複經歷此事件的行為或感受。
  • 當面對類似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 生理、心理反應,如逃避、麻木、恐懼、焦慮、緊張、失眠、過度警覺、活動失去興趣等。 
Q:因為這次事件,如果自覺有很多情緒反應時,我們該怎麼處理?

A:認識這些自我檢測選項後,許多人會問說,然後呢?想要知道正常或異常的界線在哪裡。但在面對重大創傷事件時,我們要提醒的是,這條界線的變異是很大的。畢竟,在面對這麼大的事件衝擊時,身體、心理出現反應是非常合理的,它是種保護機制。我們其實要謝謝身體帶給你的焦慮,因為它一直在幫你把關。

想像此時,你正和一位哭泣的嬰兒獨處。你現在會怎麼辦?一般來說,你會想去了解他為什麼哭了。類似這樣,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焦慮、難過多點耐心。別急著去壓抑它。試著接納自己的身體反應,給它一點時間去消化這些情緒,通常情緒就會慢慢減輕。

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大腦一直不斷被放入訊息,就會把自己的心理和這件事情拉的很近,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情緒受到影響,第一個動作就是把電視關掉、手機先關掉,先遠離這些訊息。不讓自己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態下大量接收這類消息。

慢慢的,你可能會發現隨著時間,你不舒服的反應會越來越小,可以好好的上班、和家人相處、照顧自己,這樣就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兩、三個月後,你發現這些反應還是很強烈,而且影響到原本的生活,不妨與下方專業資源聯繫,和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來討論了解自己狀況,陪自己好好走過這段時間。

可用諮詢資源整理:
  • 各大醫院精神科、身心科、臨床心理門診
  •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
  • 電話專線:
    • 1. 生命線協會:1995
    • 2. 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 3. 張老師專線:1980
    • 4. 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2)3393-7885(上班日9-22時)
    • 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0979-702-035(每日9-17時)
    • 有需要時,給這些專線一次機會,讓它們有機會陪伴您的情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