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ㄗˇ,人名)開了間心理治療所,要來談談嗎?

 還記得老莊嗎?或者,提到《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你先想到的是更常出現的孔孟呢?

在高中學習《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我確實喜歡老莊(特別是老子)多一點。這樣比喻好了,如果老莊孔孟合開了一間心理治療所,在預約掛號時,我應該會想先掛老子的門診。

 在我比較熟悉的諮商學派「接納與承諾治療」裡,強調我們得為自己的人生找出核心的「價值觀」。而挖掘價值觀的一個方法,就是去找出你非常景仰、崇拜的人,不管他是否活著、甚至只是虛構的也無妨。

 透過這個角色,我們可以從他身上找出他的生活哲學。而他的生活哲學,很可能正是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接觸到這個練習時,我列舉的景仰者有三位:小小兵(幽默、為目標努力、嬉鬧的生活態度)、Steven Hayes(博學多聞、透過論文與著作來推廣知識),以及⋯⋯老子!(我知道這三個人很跳tone,但沒關係XD)

 過去唸書時,我對老子的認識很淺薄。一方面是因為課本所提不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生命經驗還沒厚到能與老子好好對話吧!?

 最近,意外與老子重逢,是因為《人生逍遙遊:老莊教我們的自在生命哲學》這本書。相較之下,目前坊間討論莊子的書其實不少,所以這本書裡聊老子的部分格外吸引我。
駱玉明
聯經出版公司 2020/11/12出版
 站在年屆而立、未達不惑的這個生命位置,這次重新閱讀老子的收穫,意外的多。或許是因為多了點生命經驗,但更可能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很會說故事。查了一下:駱玉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以「講課風格幽默生動聞名」。難怪!這本書很對我的胃。
駱玉明
 沒翻幾頁,老子就開始幫我諮商了。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後對我點點頭,鼓勵我說點什麼。我先說了,我不懂。於是駱老師出來幫忙翻譯了。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名詞(道理)、第二個道是動詞(言說)。駱老師在書裡這樣分析:
世界的本體、根源和根本真理,這個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一旦言說,它就「非常道」,不是原來的那個永恆的大道了—它被語言限制。「名可名」,名稱可以用來指稱實存的事物,但是「非常名」,名稱和事物並不能永遠結合在一起。
 我點點頭說,老子太神了。

 方才我提到的接納與承諾治療,也非常強調「語言本身的限制性」這件事。許多人們的困擾,正是源於「內在語言」。語言很好用,於是,我們過度仰賴語言,甚至濫用了語言,而沒意識到「內在語言」與「現實世界」不永遠是相等的。

 老子聽完我的感慨,可能會這樣回應我:「當人們為自己的憂鬱所苦時,這個憂鬱即為『名』,人們把抑鬱那種感覺『名為名』,並且困於其中。但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真正困住我們的,並不是『抑鬱本身的感覺』,而是我們為之所賦之名。」

 在許多近代西方心理治療理論中,這類「東方哲思」元素非常普遍。其實很多心理治療理論的創始人,都曾向東方文化取經,藉以孕育出療法的核心。

 光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就讓我在這頁停留了許久。慢讀本書,藉由駱老師的文字隔空與老莊對話,彷彿讓我真的走入老莊的會談室。離開時,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某些思緒,是一次非常享受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對駱老師的其他著作開始有點好奇XD)。

 如果你曾經喜歡老莊,但又不太懂,不妨讓駱老師來作為橋樑,幫助你與老莊來場空中對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