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腦去上班》:求職、工作時,你不能不知道的心理學

你的職涯將占去一生超過七點五萬小時的時間。想在職場上戰無不勝,你得先了解你的大腦。

——(本書書封文案)


Art Markman(雅特・馬克曼)
星出版 2020/11/04


確切地說,我更喜歡把《帶腦去上班》改成《用腦也用心的工作思考術》。作者Art Markman在這本書裡,不止談「上班」這件事(第二部),連求職(第一部)、轉職、離職(第三部)都一條龍地談到了。

在諮商過程,職涯一直是常見的主題。在不同案主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見一個時常出現的行為模式:這些人在求職、工作時,其實非常認真、努力。但很多時候,教育或傳統美德教會了我們「認真、努力」,卻不擔保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背後一個容易輕忽的關鍵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閱讀本書時,我一直想到這句話,並且不斷感覺自己某些職涯的思考方向被調整了。好比,以求職篇的討論為例。我挑了幾個印象很深刻的內容,試著用QA的方式來問問大家。歡迎你來接受挑戰,看看自己是怎麼想這些作法的:

Q: 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未來應該找怎樣的工作,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我們是最清楚的人。 

(❌)研究指出,人類「預測未來」的能力非常差。你對未來工作設想的願景,往往是基於「你已經經歷過的事」,而不是你以為的「未來世界」(因為這對大腦來說太抽象了)。因此,這種想像願景的參考價值不高。同時,作者也提醒,如果我們只因為「從來沒想過」從事某種工作,就完全排除嘗試這類工作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Q: 在撰寫履歷時,相較於「格式」,履歷的「內容」更加重要。

(❌)這一段我會深刻地記住,並和未來的案主分享。簡言之,如果你是職場新人,若把其他「新人履歷」和你的放在一起,光憑「內容」其實很難找到明顯差異(作者用「千篇一律」來形容)。因此,能先被看見並且留下來的履歷,往往是履歷「格式」讓人有好印象的(沒有錯字、內容清晰、符合業界質感等)。如果你是要轉職的資深者,履歷內容也只是輔助,真正關鍵的是你在業界已經累積的名聲與經歷。

Q: 撰寫履歷時要有自信,盡可能具體地條列所有大、小正向經驗與成就。

(❌)作者引用「送禮者的矛盾」(presenter’s paradox)這項概念提醒我們,人類評估事物的方式,是把既有可得資訊平均之後來看。因此,列出幾項大成就,搭配一堆小成就之後,你的整體印象反而會被那堆小成就拉低;不如僅列出三項大成就就好。

類似這樣,你也有跌破眼鏡的感覺嗎(我跌破了一些😂)。書中大量舉證了許多坊間或眾口之間流傳、似是而非的求職、工作、轉職迷思,並以基於心理學(特別是認知、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的資料,帶大家去破解當中的盲點,相信能讓我們找到「方向正確」的第一步。

作為一位推廣實務心理學的心理師,本書的「實務感」讓我深深佩服。沒想過,某些我們熟悉的心理學概念,可以這樣應用在職場上。

本書適合閱讀的對象有,任何想在求職、職涯上「更前進一步」的人,不管你是新鮮人、職場老手,亦或是需要帶領團隊的主管或老闆,相信都能從書中,找到一些你需要的「心」觀點! 

(題外話,搜尋本書時,不知道Google會什麼會這樣建議。但,帶貓去上班感覺也很不錯,出了我也想買一本😂)

閱讀本書:《帶腦去上班:善用認知科學,找到好工作、創造高績效、打造成功職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