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薩提爾模式進入企業:讀《薩提爾教練模式》與《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在很久之前,其實就耳聞《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

⬆️此為2020年,第二版之封面  ;  此為2015年,第一版之封面⬆️
作者: 陳茂雄, 林文琇
天下雜誌 2020/09/30 出版

在坊間普遍把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家庭、關係、教養的同時,《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顯得格外不同。因為,它是一本企圖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在「職場」,特別是教練(coaching)歷程的書。

剛剛說的「不同」,倒也未必全然如此。因為,只要有人際互動之處,薩提爾模式就能提供我們一種整理人際互動歷程的方法。

在心理學中,「冰山」一直是一個十分好用的隱喻。從佛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理論)到薩提爾,到近代的職能發展模式等,冰山概念都被用來當作一種解構人類行為複雜性的好方法:我們能看見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但藏在冰山下的到底是什麼?就看不同理論怎麼轉變為「冰鑿」,帶領我們往下探勘了。

(本圖出自薩提爾教練模式

在陳茂雄心理師的書裡,他將本來複雜的冰山,簡化如為上圖的版本,簡單卻不失去核心的重要概念。今年的十月,他完成第二本著作《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本書可以視為前作的「基本功」,從薩提爾在教練模式的應用,反求諸己,用更完整的篇幅來介紹薩提爾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帶領讀者先做好「自我覺察」的工作。而這想必是成為一位好主管、好教練的基本基本功了。之於臨床實務,這本書也更為呼應到一般大眾對於自身「覺察」的需求。


作者:陳茂雄
天下雜誌 2020/09/30 出版

職涯發展路上,原以為自己大概就會在醫療這一條線直到退休,但無意間因為學姊的牽線,讓我開始接觸了第一間服務的公司,從此開始,我主要工作的對象,就從傳統醫療模式定義中的「三級」(生病而需治療的病人)慢慢轉變為「二級」(快要生病,即時處遇的亞健康者)與「一級」(尚未生病,但預防勝於治療的大眾),主要聚焦於學校、企業、公部門等組織的心理學知識推廣。

在過往設計演講、工作坊的經驗中,薩提爾模式一直是十分好用且引人興趣的一套方法。但用來用去,大概就是那些概念的分享而已。

讀過陳心理師的書後,才發現他將這套「識人/識己」的模式,應用得如火純青。同時,這兩本書都具備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結構化」,讓我理解,為何這種模式能在陳心理師的推動下,在企業界獲得好評。在時間有限、壓力大的環境,一個具體、明確的結構,確實能讓初學這些概念的人(不管是老闆還是主管),都能比較快速地上手,將所學的概念,應用在自己或職員身上。

讀完《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與《薩提爾教練模式》後,彷彿上完了薩提爾模式的速成班,一般讀者都能從這兩本書裡,快速掌握薩提爾模式的基本概念。不過,要將這些概念深度內化,相信還需大量的「實用」與「練習」,才能慢慢習慣戴上「薩提爾的眼鏡」,把這個工具用到渾然天成的境界。

書裡除了理論的介紹之外,更值得一讀的,是大量的案例(不管是故事描述,或者是對話)。乍看之下「理所當然」的對話,其實一來一往之間,都是有所「本」而進行的(此本即薩提爾的人性觀)。

特別是在《薩提爾教練模式》裡「對話技巧提示」的部分,如果我們能時常應用與練習,就更能掌握薩提爾溝通模式的精髓。而這些對話與技巧的彙整,相信是作者下了許多苦功與大量扎實的實務經驗累積下,才能這樣有系統性地整理出來的精華。

讀畢二書後,對陳心理師這位前輩除了大大的景仰之外(本在業界工作,最後因興趣與熱情而報考了心理師,且順利取得執照,精通業界生態,也熟稔心理諮商專業),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是的,心理學確實是很有力量的工具,即便在時間緊迫、時常高壓的職場亦然。

但如何重新包裝、整理、詮釋心理學,讓它能更快速被人給理解、吸收,乃至於應用,則是我們這些走入職場與企業的心理師,必須好好強化自身功力之後,才能確實做到的事。

誠摯推薦本書給⋯⋯

  • 職場需要帶領人的主管或老闆,《薩提爾教練模式》是您想帶好團隊時,必讀的工具書
  •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則適合每一個讀者,如果你想看見自己在人際應對時的樣子,或者總覺得與人相處時那邊卡住、怪怪的,這本結構明確的工具書,會成為你一面很好的鏡子,幫助你看清楚自己的樣子(清楚覺察,是改變的起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