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經過了一半,只剩下三個月了。
2020年初,你曾經許下的「誓言」,現在實現了多少呢?
如果你打算忽視這個問題,沒關係,這個反應跟大多數的人一樣。
也跟《凡事皆有出路》這本書的作者過去一樣。
只是,她最後選擇了改變。然後,發現人生開始有些不同。
讓作者突然醒來的,是一句從小媽媽就時常說的話:
「只要捲起袖子,動手去做,什麼都難不倒你。凡事皆有出路!」
特別是「凡事皆有出路」這一句,支持了作者度過了許多困難。
從職涯的迷惘開始,交易員、廣告業務、雜誌攝影⋯⋯每個工作,曾經都是最愛,但內心始終無法接受,這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提到工作,她發現自己就是無法穩定下來,現在既有的職業,似乎都不是他的真愛。但她很拼,為了生活,端盤子、掃廁所,什麼都願意做。在她內心深處,是真的相信,不管做什麼決定,凡事最後一定都會有出路。
23歲那年,她決定成為一位生涯教練。從最簡單的錄影、直播開始,用自己的名字開了網站,分享她面對殘酷現實、一再跨出舒適圈的方法。
過程並不容易,她時常碰到撞牆期。好比,大量的自我懷疑(我真的做得到嗎?),讓她意識到「想法」、「信念」是如何影響自己,並發現「要改變自己,得先相信自己辦得到」。
又或者,口口聲聲說要行動,到頭來發現自己處在「停滯期」超久,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開口、閉口就是「我還沒有錢」、「我現在沒時間」、「我還沒有必備的知識」。但生命裡某些不小心「還沒準備好就出發的」經驗告訴她,「準備好」有時是假象,你可能躲在「準備和研究」的舒適圈裡,不敢真的跨出去行動。於是,她體悟到「世上有兩種人:找理由的人與真動手的人」。書裡,她講了一句我十分喜愛(也倒抽一口氣,覺得自己被戳到)的話:
如果一件事情夠重要,你就會找到時間;如果一件事情不夠重要,你就會找到藉口。
***
闖蕩了七年,她最終吸引了數百個國家的粉絲,被譽為「新世代的意見領袖」。乍看之下,這是一本極為樂觀的自傳類書籍。但,在我們心力交瘁,想做點改變的時刻,或許不失為一本值得細讀的書。
作為一個讀者,我最喜歡的不是作者從谷底爬到山上的故事。而是,你可能會在不經意的書頁上,突然瞥見幾句可能對你此刻很有幫助、會讓你醍醐灌頂的話。而這些話,都是來自作者自身的經歷。好比,在筆記本上,我留下了這幾句話:
- 最常見的恐懼,一是不夠好,一是不被愛。
- 史蒂芬金:「說不出來的恐懼無法克服。」
- 要嘛營,要嘛學,沒有輸這回事。
- 失敗只是「一件事」,不是一個特質。人不會是「失敗」的,失敗的是「事情」。
- 十年測試:十年後,我會不會後悔,沒有這麼做?
- 行動先於勇氣,且帶來勇氣。
- 「我不知道怎麼做」不太對,真正正確的句子是「我『還』不知道怎麼做」。
此外,在閱讀作者這一路投入「改變自己」的過程,也發現她用到不少心理治療的概念。
好比認知行為治療常用的「向下追問」:「如果__,那會怎麼樣?」、「這真的是最糟糕的嗎?」,不斷地對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或者,事先設想最糟糕的狀況,並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因應;或者乾脆事先設想因應的計畫。
又或者,是接納與承諾治療的技術。好比,把你最擔心的事取一個搞笑的名字,來稍稍改變「你」和「這個困擾」之間的關係。又或者,試著把「擔心或緊張」的感覺,重新詮釋為「興奮與期待」。
作者透過自己的經驗,摸索出這些方法,實在不簡單。但正也是因為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就變成了自己這一生繼續往下走很好的工具。
***
作為讀者,我們的人生或許不會因為讀了這本書,嘗試所有書裡提到的方法,就會開始有「巨大」轉變。很多時候,緣份、時機什麼的,還是佔了重要的因素。
不妨把閱讀本書的過程,當作一次學習「工具」的過程。閱讀本書時,我們要學的是作者在跌跌撞撞的路上,摸索出來的各種「思考工具」或「行動工具」。這些方法,或許能在我們未來的路上幫到我們。
因此,我覺得第三章~第十章的行動考驗,是書裡最重要的地方。大家可別只是「讀過去」而已,不妨把它拿來真的用用看。
二〇二〇年,你讀了幾本書呢?你想改變的事,有幾項成真了呢?別再懊悔了,讀讀本書,相信你能找回某些行動的動能。
書籍資訊:《凡事皆有出路》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