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祕密》—友情・愛與性・社會框架與枷鎖

日前,鏡文學寄來一本吳曉樂的最新長篇小說《我們沒有密》。

看書封文案時,原以為這大概是一本談兒女情長的都市小說吧。
但開始翻閱之後,才發現事情跟我想的不太一樣。

《我們沒有密》,吳曉樂(2020)

這本書確實談兒女情長,只是深度比我想的多了許多。
作者善用了「時間」這個工具,說了一個讓人十分惆悵的故事。

我一直思考著,該如何不爆雷的推薦本書。讀完本書後,我在網路上找其他人的分享,確實看到一些文章,直接在書評裡豪無預警的大暴雷(啊不就好險我已經看完了,不然真的是會⋯⋯)。或許,要揭開本書剛剛提到的深度,就真的很難不爆雷。

我還是不想爆雷啊,慢慢把故事拼湊起來的過程,其實非常享受。我想,在這篇文章裡,我能做的是,盡量在不直接描述劇情的情況下,以另一種架構,來聊聊這本書「戳」到我的部分。


(以下盡量無雷,但仍鼓勵讀者可以先看過小說,再來看看這邊)
(你問我這本小說值不值得花時間讀完嗎?我的答案是:很值得)


這陣子,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準備一場關於「青春期孩子談愛與性」的演講,對象是家長。

這對我來說,是個很新穎、有趣,卻也是頗為挑戰的事。過去我的專長,多半著墨在情緒發展這一塊,對於孩子長大歷程的性與愛,知識架構可能還停留在求學階段的所知。

總之,我開始找了很多資料、報導,相關的文章等。大家應該有發現,近期相關案例在台灣,沒有變少,只有更多。性犯罪、因愛而造成的傷害⋯⋯我相信一直以來都很多,只是有更多人願意說出口了。或者,因為事件真的很嚴重,才被發現、說出來。

我想說的是,這陣子在做功課、查閱時事的過程,有些慢慢整理出來體悟,在閱讀《我們沒有密》時,不斷地被勾出來。


這是一個缺乏「情感教育」的社會。有多少人懂得如何經營所謂的愛?還是,我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走入了親密關係,彷彿這是人類的本能一樣。有本能,並不表示我們如何駕馭它。這一點,大人小孩都一樣。

同時,這是一個缺乏「性慾教育」的社會。就像餓了會想吃東西的「食慾」一樣,性慾明明就是人類本能的一部分,但在社會裡,卻時常被當作禁忌。真奇怪,我們肚子餓了,開口嚷嚷都沒事,但只要提到精子、卵子、陰莖、陰道,很多人就開始冒冷汗。

回顧過往歷史,「性」是一個最容易被貼上眾多莫須有、誤導的、不正確標籤的議題。許多對於「愛與性」的誤解、恐懼與妖魔化,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在某些團體裡不斷地出現與內部強化(題外話,愈害怕、愈恐懼,凸顯的是愈無知)。

而當代人與人關係裡的許多悲劇,都是釀自剛剛提到的眾多「缺乏」。
因為不懂,所以需要教育。
但因為尷尬、在意面子或其他眾多理由,大人選擇不教。

當小孩發現大人刻意迴避某些字眼時,他們懂了,這是一個禁忌。
而任何禁忌之地,其實都是容易用來犯罪的地方。
像是校園裡某個陰暗的角落,千萬別去。
但禁忌可怕的地方在於,就連你被拖去了這件事,也千萬別說。

大人不說、老師不教、社會不提,
每個孩子,都得在暗地裡,偷偷地找到自己理解愛、理解性的「一套方法」。

有時這套方法「運作」(work),孩子順理成章變成「大人」(當然,更多時候,這只是表面上的平安無事)。偶爾,這套方法「無法運作」,於是,雙方多少都會不小心在對方或自己身上,留下了什麼傷痕,實體的、內心的。事情也很可能變得再更嚴重一點:鬧出人命(字面的兩種意思都包含)。


《我們沒有密》一書的出場人物不少,細讀小說時,之於我是個訓練同理心很好的過程。

待在不同角色的設定裡,搭配那個時空背景,重新去思考,為什麼他/她會在這個時間點這麼做?儘管有些事情在倫理上,是不對的;但我們似乎又能找到一些原因,理解這些人的行為,在那種脈絡下的——合理性。


某天晚上,想說有點時間,就順手翻開本書,乖乖聽了推薦序的作者的話,先跳過了推薦序(因為推薦者說,裡面有雷;而我現在十分感謝她),直接進入這個故事裡撲朔迷離的世界。

好久沒有這麼急著想把故事看完,搞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衝動。
這個故事成功做到了。

如標題所說,這是個與友情、愛、性、社會框架與枷鎖有關的故事。
寫到這裡,我還是覺得,太難。沒錯,我還是無法摸索出不爆雷的推薦方法。


我想,搜尋到這篇文章的你,多半是對這本書有點興趣,想更知道它值不值得一讀。我的答案是:值得,快買來讀吧!也許讀完之後,你會更懂,我剛剛那些十分雜亂的體悟與感觸,到底在說什麼。


我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開放地談愛、談性,沒有禁忌、沒有迴避。
與此同時,任何在愛裡、性裡受傷的人,也因此能夠開放的說出自己的感受。


食古不化的人總會慢慢凋零,這個世界是留給孩子們的。

《我們沒有祕密》這個故事也許提醒著大人:
我們實在還有太多東西應該要跟孩子——甚至自己——好好、勇敢地討論。


別再閃躲了。


讀讀本書:《我們沒有祕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