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理師讀書] 《記得你是誰?》 老師的故事,比知識更能讓你記住

回想以前念書時,學到的知識,大概多數都忘了(三角函數sin, cos, tan, 還有嗎?)。
但,老師說的故事,特別是他自己的故事,至今可能仍記憶猶新。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正是一本「老師的故事」的合集。
作者戴西‧魏德蔓(Daisy Wademan)在就讀哈佛商學院時,
發現了商學院的傳統,就是在每一堂課的尾聲,
老師不談理論、不研究個案,也不逼著學生發言。
而是留給自己一段時間,讓他對台下的學生們,娓娓道來一段故事。

本書集結了十五堂課、十五個老師、十五個故事,
故事攸關於老師們,如何跌跌撞撞、誤打誤撞,
發現了更多關於⋯⋯認識自己、關於領導、關於視野,
以及作為一個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原則,讓自己能在世上安身立命。

這篇書評不打算細談這些老師的故事,
畢竟這剝奪了讀者進入這些故事,
跟著老師的經歷,重新發現些什麼的權利。
那些什麼,如文案所說,正是「文憑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

我對書中的一句話特別印象深刻,
大意大概是:
聰明的人從經驗中學習。
但,真正聰明的人,能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有發現嗎?
正幫助我們輕鬆地從別人——而且是大師——的身上學習經驗。

此外,在我自身工作,也就是心理諮商的過程,我也有類似的感受。
因為個案對我們的信任,他願意毫無保留地,
和我們分享,那些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事件、真實的感受與真實的體驗。

很多時候,真正幫助到個案的,其實未必是心理師這個角色。
而是個案自己。

訴說這些故事的過程,其實很需要勇氣。
你可以想像一下,要在別人面前,
分享自己真實的經驗,特別是負面、失敗的經驗,
其實並不容易。

而願意面對這些過往的勇氣,很多時候正是個案最需要的。
心理師只是一個從旁推個案一把的人。

作為一個支持性的傾聽者,
偶爾提供新的觀點、偶爾成為一面鏡子、偶爾和個案情感共鳴。

更多時候,作為一個聽故事的人,
心理師其實也從這些個案的故事中,得到了滿滿的能量與啟發。

喜歡閱讀的朋友,大概早已知道《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這本書了,
在兩年前,心理師想跟你說舉辦的心理健康日活動,陳勁秀心理師也曾推薦過本書。

真正的好書或許正是這樣,愈陳愈香,歷久彌新。
如果你還沒讀過的話,
或許在空閒(或者有些失意)的時刻,
不妨打開本書,聽聽故事,
相信你會從中找到一些自己需要的養分 :)

作者:Daisy Wademan
天下雜誌2020/07/30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