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給無法好好生氣而每晚狂踢被子的你

提到「生氣」時,你想到什麼?
是誤事、是沒修養,還是「一定要忍住」!
你對生氣的第一印象,是從哪裡來的呢?

非常開心,這幾年有不少細細談論「憤怒」的心理學書籍,被引進了台灣書市!
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來自韓國的作品。

作為一種情緒,我時常覺得「憤怒」是被污名化的。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如何好好生氣」,以致於每次生氣過後,總是留下不好的結果,也就讓我們對生氣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很直白的書名,搭配上一個很可愛的副標「給無法好好生氣而每晚狂踢被子的你」XD 本書,是一本「教你」好好生氣的書。

你說,蛤,生氣也需要人家「教」嗎?

是的,如果你生氣的方法,就只有那麼一種,那你真的應該來學習另外99種表達生氣的方法。這些方法,不但可以讓你的怒氣有出口(不會內傷),同時,又能建設性的告知對方你的感受,促成後續溝通的可能性。而不是存粹——爆炸式的——把憤怒宣洩出來,造成外傷而已。

《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一書中,作者認為,憤怒情緒能否被建設性地表達出來,其實與個人自尊相關。特別在亞洲地區,我們特別重視「面子」,這些概念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

不管你「無法生氣」的原因,是跟家庭、朋友或人際關係有關,又或者是考量到情境層面,你都能在作者整理的案例中,看到和自己類似的身影。

作者以這樣的案例作為開頭,引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氣這件事,這邊閱讀起來非常有趣,因為作者介紹了不少相關的科學研究,有耐心的揭露生氣的各種類型(被動生氣、被動攻擊型生氣、投射攻擊型生氣、攻擊性生氣、正面生氣、反省型生氣),以及一個最重要的訊息:「生氣是有用的」!

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壓抑、累積憤怒之後,時常帶來的是更巨大的憤怒。
因此,重點不是「能不能」生氣,而是「如何生一次好氣」。

在第六章,作者從暖身開始,帶讀者了解一些心理治療理論,並應用這些概念來認識、處理與表達憤怒,如:內在小孩、認知行為治療、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等。最後,則針對了在日常對話中,如何建設性的傳達憤怒,提供了不少對話的示範,也是值得參考的。

介紹最後,我想分享書中第159頁這邊,討論人們對於憤怒常有的「非理性信念」供大家參考,當然如果你對於生氣很好奇、時常管不住自己的生氣,又或者你想知道如何安頓好自己的憤怒,都很歡迎大家讀讀這本書,學習一些方法!

--精選書摘:開始--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指的是透過駁斥如上述般非理性信念的過程,使其變得理性,之後導向正面的行為與情緒的治療過程。

  

  無法好好表現出生氣的人,很多時候是因為對「生氣」抱持著各種非理性信念。在此,將由兩大方向為大家介紹非理性信念對「生氣」的影響。

 

  第一,有些人抱持的是「非生氣不可」的非理性信念。儘管生氣需要藉由義務性思考觸發,但當義務性思考即為非理性時,每次就會產生「氣死了」和「壓力好大」的結果。自戀型與偏執型、強迫型、邊緣型人格障礙者之所以經常做出生氣的表現,正是源於他們強烈、狹隘、非理性的信念。在人們擁有的無數非理性信念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簡稱FAE)。歸因,是「歸結原因」的縮寫,意即關於一個人如何解釋他人的行為或事件原因。

 

  基本歸因謬誤,指的是觀察者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大多會傾向低估環境要素的影響,同時高估行為者的內在、性格要素的影響。當一個人判斷另一個人做出某些行為的原因時,相較於行為者當時置身的情況條件,反而更在意其個性或能力 、動機、態度、信念等。因為人們在觀察他人時,較易聚焦於個人,而非情況。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絕對也擁有一定程度的謬誤。不過很有趣的是,這樣的基本歸因謬誤不太會出現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

 

  你我都是藉由這些謬誤,在看待我們面對的無數人的行為。看見隨便亂停的車時,生氣地唸著「絕對是個沒禮貌的駕駛」、「駕駛鐵定是個只會想到自己的人」;若是駕駛就在眼前,搞不好還會對著對方咆哮。可是,我們不會想到「對方是為了急著把病人帶去醫院,才不得已暫時亂停」。

 

  假如沒有其他資訊,便會採用一直以來的方法,也就是直接判斷行為者的能力、動機、態度、信念有問題。因為這麼做,是最簡單、輕鬆的。在做出全面性的思考前,我們總想快點完成推理、判斷行為的原因,然後即刻與負面情緒連結在一起。

 

  我們可以從基本歸因謬誤中學到,即使自己的推測在當時是理性的想法,實際上卻可能是錯誤的推測(意即可能是錯誤的信念)由於錯誤的推測將引發錯誤的憤怒,做出判斷時試著多些保留或想想其他可能性會更好;另外,對於與己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也不需要非得下判斷。

 

  大家一定都有過被誤會的經驗。基於某種情況因素做了某些行為後,其他人開始攻擊你「不會想」、「自私」⋯⋯他們照自己的意思推測你的行為原因,然後對著你生氣,而你也對著隨意判斷自己「不顧大局」的人發火。如此一想,就能理解自顧自地判斷別人的行為,究竟是件多危險的事了。

 

  第二,將自己表現出生氣的行為視為非理性信念,也是個問題;這裡指的是認為「不會生氣是好事」、「生氣只會引起問題」的信念。當眼前是必須表現出生氣的誘發事件,卻因抱持著「不可以生氣」的非理性信念,導致自己無法適當表現出生氣,最後只能邊後悔,邊怪自己,甚至尋求錯誤的方法宣洩,或出現憂鬱、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接下來,讓我們詳細看看更多關於生氣的非理性信念。

 

🌟如果我現在生氣的話,好像有點反應過度了

 

根據《不抓狂的管理術》的作者兼赫弗斯特拉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哈維・凱西諾夫(Howard Kassinove)所述,表現出生氣演變成肢體衝突的案件,實際僅占不到百分之十。因此,你擔心的事,發生的機率其實很低。

 

🌟表現出生氣,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適當表現出生氣,是誠實傳達內心情緒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能確實明白自己的底線,也是經營健康關係的起點。

 

🌟表現出生氣,並不會解決問題

 

表現出生氣時,若能正確陳述自己處在何種情緒狀態,以及好好說明自己想要什麼的話(也就是確實表達生氣的目的),事情絕對能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移動。至少,結果一定比你反映意見前來得更好。

 

🌟只要我忍下來,問題就能平靜解決

 

表面看起來的確如此。不過,由於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內心,因此只會一而再發生同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此刻你的心,一點都不平静。

 

🌟表現出生氣的話,勢必會有人感覺受傷

 

你感覺受傷,只能得過且過,然後還要先顧慮也不知道有沒有感覺受傷的他人,根本不公平。只要表達內心想法時,不是對對方做出人身攻擊或刻意傷害對方,不需要自顧自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感覺受傷。讓對方見到你表現出生氣的模樣,也能加深對方對你的了解。

 

🌟錯過表現出生氣的時機,所以不能生氣了

 

假如一直以來都不會好好珍惜自己,或做些正視自己情緒的練習,你可能會經歷遭受無視或不當待遇的誘發事件發生後,也無法立刻領悟這些感覺。因此,也不一定是時機太晚。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意識自己因他人的言行而受傷這件事,不等於要即時做出反應。因為誠實表達內心情緒,不是一場比較誰反應快的競賽。


--精選書摘:結束--

作者:趙明局(조명국)
時報出版 2020/06/2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