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第一本書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大家可能多少有耳聞,這是一種因遭逢或目睹重大創傷性事件,而後引發的相關心理現象與症狀。

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什麼呢?一個主要差異是,PTSD的創傷事件主要是「單一」的,但CPTSD則是因為「一連串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創傷。

臨床實務上,最常見的是家庭環境,如孩童成長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這種創傷經驗,可以是語言的暴力、情緒暴力、性虐待或身體虐待等。

作者Pete Walker所著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這本書,讀來格外深刻,原因是,他自己就是CPTSD的倖存者。所幸,身為治療師的他,透過治療與專業,慢慢找到了與CPTSD共處的方法,慢慢的從只是倖存,試著讓自己的生命可以茁壯。所以,本書的原文副標題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從倖存到茁壯)正是這樣來的。

CPTSD會出現哪些症狀呢?除了PTSD的主要症狀外,CPTSD的症狀還包含:
  1. 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 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 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 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 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6. 其他可能症狀:孤獨感、被遺棄感、低自尊、依附問題、發展停滯、關係問題、極端情緒變化、解離、過度戰或逃反應、對壓力過度敏感、自殺意念
作者提出,CPTSD的這些症狀並不是先天的,而是肇因於重複、多次性創傷事件而後天造成的。好比,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發現自己試圖努力與爸媽親近、想得到接納、想得到安全感,但(因為孩子不知道的原因)最後徒勞無功。他會「學到」一件事,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得到愛與照顧,因而感受到「被遺棄感」,以及它所帶來的絕望與痛苦。

此外,父母的部分作為,更可能強化創傷的強度,如體罰、言語輕蔑、拒絕、指責、責怪等,這些生活經驗,都可能讓懵懂無知的小孩,籠罩在恐懼,甚至其他複雜的情緒,好比羞恥感之中。

作者在書裡提到,莫名遭遇這些成長經驗的孩子,好恨、好痛,但父母怎麼可能會這樣對我呢?一定,是我哪裡有問題吧!?所以,這些很自然的憎與恨,本來是對著大人與這個世界的,卻總是無意中回過來回到自己身上,因而變成了這些困擾。

本書在美國亞馬遜上,1,437位讀者評分,獲得了五顆星。我自己感覺,真不意外!作者在寫這本書時,非常溫柔,閱讀本書的過程就深具療癒力。正因為他有過這樣的經驗,他知道,哪些說明,可能會激起CPTSD個案的情緒。他知道,他曾經在哪個時期跌到谷底,並溫柔地鼓勵和他一樣的人,要勇敢走過那個地方。

閱讀本書過程,就好像作者正在你旁邊,娓娓告訴你很多你不知道,但其實深刻影響著你的這些往事。並且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而且,這些都是有可能被改變的。

壓力後的4F的理論

作為心理師,我收穫最深刻的部分,是作者拓展了人類遭遇壓力時,本來的「戰/逃/僵」反應,將它擴大成4個F的架構,並且連帶地對應到許多心理困擾上。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一般來說,善用4F我們可以保護自己。但CPTSD的人,沒有機會學習如何「適度使用」這些工具,對他們的成長經驗來說,「持續使用」這些工具,變成不得不的選擇,這些習慣帶到大人之後,反倒造成了許多困擾。

這是遭遇壓力時,健康地使用4F的保護性:
  • Fight, 戰 → 勇敢,劃下界線,領導
  • Flight, 逃 → 健康的放棄、捨棄、放下
  • Freeze, 僵 → 警覺、正念、沈穩
  • Fawn, 討好 → 傾聽、調停、公平
但,這是CPTSD的人們,在小時候「學到的」4F之功能:
  • Fight, 戰 → 自戀性,用憤怒與控制來要求無條件的愛、都是你的錯,這樣我就不會受傷了
  • Flight, 逃 → 強迫性,離我遠一點,我只要努力工作,這樣我就會被疼愛了
  • Freeze, 僵 → 解離性,只要不接觸真實的世界,不跟任何人建立關係,我就不會受傷了
  • Fawn, 討好 → 依賴性,只要不呈現真實的自己,只要一直付出,我就不會被拋棄或拒絕了
這些線索出現時,很可能反應出4F被過度使用的狀況:
  • Fight, 戰 → 自戀、控制狂、理所當然、情緒不穩、霸凌、爆炸、暴君、反社會
  • Flight, 逃 → 強迫、完美主義、恐慌、擔憂、忙碌、難以專注、疑神疑鬼
  • Freeze, 僵 → 解離、放棄連結、隱藏、活在自己世界、離群、害怕成功、動彈不得
  • Fawn, 討好 → 過度依賴、諂媚、奴性、失去自我、被軟土深掘、受害者、小大人

透過這個角度,我們找到了另一種理解個案症狀的角度。書裡提到,「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倘若我們以發展、4F的概念重新理解案主的困擾,或許就不會被困在這些診斷的陷阱裡了。

本書的前半部,主要聚焦在「知情」,讓CPTSD的人知道,你怎麼了,以及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這個樣子。後半部開始討論的是,我可以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好比,作者提出的「處理情緒重現的13個實用步驟:

  1. 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 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 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 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 破解永恆的想法。
  6. 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 重回你的身體。
  8. 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 允許自己哀悼。
  10. 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 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 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 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這十三個步驟,橫跨了許多當代心理治療的主軸,好比:悲傷輔導、正念、界線(from 家族治療)、認知治療、情緒基模概念、暴露治療等。正呼應著他在書中一開始就強調的,面對這麼複雜的CPTSD,我們需要借用各種治療方法來處理它。倘若,有一種特定療法說「靠我就行了!」,我們就得小心一點了。

雖然第一次讀完了本書,但我知道這本書不會是只翻一次的那種。在許多時刻,我想我都會回過頭來,重新咀嚼本書的內容,提醒自己,也提醒許多前來諮商的案主們:
「你必須明白任何的不對,只因為——你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Pete Walke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