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遭遇性侵事件的孩子

孩子遭遇性侵的案件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的少見。遭遇相關案件,對家長與當事人(孩子)來說,都是相當不好受的經驗。加上這類案件往往夾雜著複雜情緒(如羞愧感),使得我們從一開始的「發現這種狀況」都十分困難。

在臨床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創傷的研究領域,已經有相關研究針對這個議題做了一些研究與討論,本次我們將用一些篇幅,把相關的資訊進行整理,期待能提供家長與相關專業人員一些知識上的協助。

這些資訊由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沈眉君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丁郁芙臨床心理師所整理編撰。主要參考自國際兒童創傷壓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 Traumatic Stress)、國際兒童創傷壓力網(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台灣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兒少虐待與疏忽資源。

本文可自由分享。惟需標記出處(如下),並且不得更改文字內容。

====
引用自:《重新安放一個受傷的心:如何陪伴遭遇性侵事件的孩子》
整理撰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沈眉君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連結:https://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html
====

1. 孩子狀況不對勁的徵兆

關鍵概念一:遭遇性侵事件對受害者來說是個重大的壓力事件,多數孩童、青少年都會出現相關的身心困擾。下表整理的,是許多受害者常出現的改變。

關鍵概念二:在一段時間內若發現孩子有下述狀況,我們鼓勵父母好好與孩子坐下來談談最近的狀況。

關鍵概念三:若懷疑孩子可能是性侵或性騷擾的受害者,您可以溫和的口吻直接詢問孩子:是否有人曾用他們不喜歡的方式碰觸他們的身體,或是有強迫他們作不想作的事情。

【檢核表】
行為異狀:
  • 不願意換衣服,幼童上廁所時不願旁人協助。 
  • 過度清潔身體、性器官等。 
  • 特殊物品、人物接觸之炫耀行為。 
  • 不願意參加體能活動。 
  • 行為極端改變,例如:退縮或行為退化,攻擊性或破壞力極高。
  • 對性方面有不尋常的興趣或知識(對照孩子當時的年紀來判斷)。
  • 自殺、自我毀傷,例如:割手腕。
人際異常:
  • 人際關係不良,拒絕與他人來往、不信任別人、退縮。 
  • 刻意避開某些人、地方等。 
  • 害怕某人或抗拒與某人獨處。 
  • 對被觸摸的反應激烈。 
生活異常:
  • 身體異狀:長期肚子痛、遺糞、遺尿。 
  • 睡眠異常:不能安眠、作惡夢。 
  • 飲食異狀:飲食習慣改變,例如:吃不下或暴飲暴食。 
  • 學校異狀:上課不能專心、精神恍惚、學校成績突然退步或缺課。  
不是每一個遭受性侵後的孩子都會有上述改變,有的孩子會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事情。因此,親子間平時良好的溝通(特別是針對性的議題)、事前教育與預防是很重要的。

2. 當孩子可能是性侵受害者時,父母該有的心理建設

身為家長,我們必須先做好必要的心理建設。聽到性侵事件,會感到不舒服是很正常的;但大人得留意自己的情緒是否會影響到孩童。大人若沒有處理好情緒,有時心急、擔心、憤怒等情緒,很容易讓說話變得聽起來像是「指責」。進而可能影響到孩子表達的意願。受害者往往是敏感的,留意到家長的情緒反應後,他們可能會感覺說出這些是不好、不對的。

在心態上,有幾點值得家長留意:
  • 鮮少有孩子會以性侵為主題開玩笑,家長應正視孩子這樣的訊息,有些孩子可能一開始會說受到性侵,後來會因各種複雜心理因素或緣由而否認,父母反而要注意孩子最初所表達的經驗可能為真。
  • 避免預設立場,判斷是非對錯,重點是「傾聽」而不是「判斷」。
  • 避免責怪孩子,第一時間也不必在孩子面前先責怪加害者,因為此時孩子可能對加害者有相當複雜的感受。
若懷疑孩子被性侵時,家長可以:

3.要與孩子討論性侵相關事件,如何提供支持

父母在傾聽孩子述說時的反應是很重要的。研究證明,能在過程中提供「支持」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復原之路走得比較順利。而要提供支持,有幾個明確的作法:
  1. 保持冷靜、平穩:聽到孩子訴說這類事情,必然會為家庭成員帶來強烈的衝擊,無論在情緒或其他方面。但要注意的是,若您因此在與孩子互動時表現出過度憤怒或失控等情況,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難表達他遇到的事件。  
  2. 相信孩子,讚賞孩子的勇氣: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為發生的事被懲罰或責難,任何話都可以說;也肯定、感謝孩子願意告知家長。  
  3. 跟孩子再保證:向孩子保證,他是家中的重要成員,家人仍無條件的愛他與接納他。但別對孩子做超過你所能的承諾,例如:你不會告訴任何人他的經驗。(當涉及法律議題時,這可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承諾。)  
  4. 告訴孩子你會保護他:讓你的孩子知道你會盡己所能的保護他,不讓他再次受傷。也請協助孩子避開可能的加害者,並盡快通報相關單位。獲得相關資源協助:協助孩子進行必要的醫療評估,無論是生理檢查或是接受專長於兒少性侵的心理衛生專業服務。
  5. 告知孩子相關流程的原因:隨時讓孩子知道,接下來他可能會經歷的相關例行事務與流程(如醫療檢查、法律程序或行動),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情。為孩子事先解釋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避免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懲罰」。
當打算與孩子討論性侵相關事情或探尋時,我們可以:

4.要與孩子討論性侵相關事件,有何具體的作法

  • 父母宜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常見的情緒如:否認、難過、挫折、無助、震驚、自責等;另一種需要仔細對待的情緒是對加害者的憤怒,特別是在發現加害者是熟人時。  
  • 在親自與孩子討論相關細節之前,請先靜下心,稍微了解關於「性侵對孩子的影響」與「如何協助」的相關知識,或與自己信得過的親友討論該如何進一步了解與探詢。必要時,資訊專業也是重要的做法。簡言之,我們建議在父母親做好必要準備之後,才與孩子詳談相關內容。可以考慮自己先找信任的親友談談。  
  • 若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時,這時貿然與孩子做討論的效果很有限,亦可能對彼此造成傷害。必要時,家長先協尋相關專業進行討論,是比較有幫助的作法。  
  • 身為被害者家屬,我們不需要「檢討」自己與受害者,在第一時間,這樣的做法會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 安全環境與足夠的專注: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專注的態度,讓他說說自己碰到的事情。如在孩子安心和放鬆下來的房間、避開閒雜人等。  
  • 多用「開放性問句」,避免用「是非題」來引導孩子思考。口語也試著溫和表達,像是「能不能多告訴我一些,是誰這麼做的?那個時候你人在哪呢?」  
  • 家長的任務是「鼓勵」孩子說他準備好的部分,不用逼孩子「全部」傾訴、完整交代整件事情、過度追問所有細節、一下子拋出過多問題。這部份可交給專業人員來處理,避免孩子二次創傷。  
  • 若孩子第一時間不願意多說,也請大人給孩子時間與耐心,並表示我們可以理解,也願意等候孩子表達。  
  • 無論孩子面對了怎樣的狀況,他需要的是家人的理解、陪伴、支持。

5.遭遇性侵後,孩子常見的情緒反應、創傷反應

性侵事件本身具有以下特性:讓人恐懼、感覺被誘騙、自覺羞恥、難以啟齒告人。因此,常見性侵受害者有的情緒,可能包含多種情緒的混合:否認、憤怒、焦慮、恐懼、不安、擔心 憂鬱、尷尬、羞愧、罪惡、自責。

性侵這類重大創傷事件,會引發哪些創傷反應?

創傷(如遭遇性侵)是一種巨大壓力,創傷壓力常導致一些症狀。對多次經歷創傷,或支持系統薄弱、親職狀況不佳的孩子來說,相關專業的治療格外重要。否則,這些症狀很可能會變成「慢性化」,引發臨床上的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焦慮或其他心理困擾(如解離症、身體化症等)。 

若未妥善處理這些症狀,很可能在未來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特質,乃至於未來的人際關係。

造成影響的程度,與創傷經驗的嚴重性、形式、次數、加害者身份等因素有關。 研究發現,經歷創傷事件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有物質濫用、憂鬱、焦慮與相關慢性生理問題的困擾。 

幾種主要的創傷後壓力反應:
  • 生理過度激發(hyperarousal):孩子會變得緊張兮兮、坐立難安、反應過度,對任何會引發焦慮的情境反應更強烈。 
  • 再經驗(Reexperiencing):孩子在腦中強烈記得與性侵相關的畫面、記憶,可能會在腦中重演這些畫面,不管是在白天或睡覺時(以夢境呈現)。因此,睡眠困擾、白天無法專注這些症狀是很常見的。再經驗也包含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提醒物,如特定的東西、人、時間點、地點等,只要與性侵記憶有關的,都可能會再次提醒孩子相關的經驗。許多受性侵的孩子不喜歡被觸碰,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
  • 迴避(avoidance):孩子會刻意避開可能會讓他想到創傷相關的提醒物,也會在心中刻意不去想加害者。舉例來說:如果發生在公園,孩子可能會對公園產生恐懼,進而避免去公園。這樣的迴避動作會愈來愈廣泛,一開始可能只是公園,後來可能連出門都不願意。迴避行為也強烈影響著孩子能接受妥善治療的可能性。
青少年的創傷反應與小孩不太一樣

青少年發展過程被隨著「自主性」的建立,因此在面對性侵事件的調適上更為辛苦。青少年用來「不願面對」的方法也比較多,像是用菸酒來自己處理創傷之後的過度生理激發、再經驗等症狀。 青少年的迴避行為也可能展現為社交畏懼、拒學、懼學等。有些青少年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麻痺自己、用肉體的痛來壓過心裡的不舒服。

6. 為什麼孩子沒有在第一時間告訴我

對受害者來說,主動告知是一件困難且讓人不舒服的事。有些人可能需要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慢慢說出自己的遭遇。有些人甚至絕口不提。對經歷性侵的孩子來說,「主動向家長求助、尋求保護」的能力也可能受影響。

根據研究,受害者在主動告知這件事情上:
  • 女生通常比較可能主動告知
  • 學齡孩童傾向於告訴家長
  • 青少年傾向於告訴朋友
  • 非常小的小孩可能是無意間說出自己被性侵的事情,因為他們不一定理解那是什麼,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孩子沒有在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因素很多,請父母不要因此自責。

孩子在經驗性侵後,內心感受是很複雜的。也因此,請家長不必覺得是自己教養出了什麼問題。有時,正是因為孩子這麼愛他的父母,所以他才不願意告知父母這些事情,好避免讓父母生氣或受傷;特別是貼心、成熟的孩子。創傷壓力反應當中的迴避,也會讓孩子刻意不去想起發生的事,這也會影響孩子主動提及相關事件的動機。以下因素會影響孩子是否願意主動告知父母:
  • 身心安全曾被威脅(不管是自己或家人),害怕加害者會傷害自己或家人、朋友
  • 害怕自己說出口後,自己會被帶離家庭或轉換環境
  • 害怕自己說出口後,會擾亂整個家庭
  • 害怕自己所說的話不被相信,或者會被責怪、讓自己惹上更多麻煩
  • 若加害者是熟人,害怕告知後家人會受到影響
  • 覺得被性侵是自己的錯,所以告知後會讓自己被懲罰
  • 害怕父母生氣、憤怒
  • 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或沒有適當的表達能力
  • 沒有適當的經驗理解性侵的遭遇(特別是加害人將性侵設計為一場遊戲時)孩子很晚才說,或者一下說有、一下說沒有,這是說謊嗎?

有些孩子在揭露了被性侵的事情後,又改口或將原本的話收回,這不代表他們在說謊,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孩子身上是很常見的。據調查,多數改變本來說詞的孩子,他們最初表露的事情往往是真的。改口或收回可能是出於下列原因:
  • 對加害者複雜的感受;曾被加害者要求發誓保守秘密,試圖保護這個秘密
  • 逐漸發現說出口後,帶出來的各種影響與後果
  • 有些受害者處於否認(denial)的階段,或處於很難接受被性侵這一個事實
  • 受害者發現說出口後,揭露或破壞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 涉及法律狀況時,受害者想把話收回,以逃避審理過程中帶來的各種不安情緒

7. 加害者是熟人時,內心該如何調適

發現這樣的事實,大人常有的反應可能包含:驚嚇、震怒、困惑、否認/不相信。若家長本身在孩童時期也曾有過類似經驗,這種狀況可能會誘發出更強烈的反應。

如果你之前曾懷疑孩子說謊,在知道事情真相後,可能會感到格外痛苦。特別是,當加害者可能是你所愛的人或者所依賴的對象時(如:伴侶/祖父母/親人/熟識的長輩等)。

在事發之初,加害者必然會否認他的行為,家長常常會處於兩難,到底誰說的話是真的?要相信誰?事情真相到底是什麼?對很多父母來說,若受害者是很小的小孩時,要相信孩子是比較容易的。但當受害者是青少年時,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會懷疑孩子所說的是否是真的。

若孩子處於青春期,當仍處於事件後壓力狀態時,這時期對父母與孩子來說更會是個挑戰。許多曾被性侵的青少女(年),更容易表現出讓父母感覺緊張、怨恨與溝通不良的行為。且家長可能會懷疑孩子是否有抵抗?或者質疑,為什麼孩子過這麼久之後才告訴你。你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先跟其他人(如朋友)說。身為家長,也可能會因為孩子沒有(先)對你坦白而感到困惑、憤怒,甚至是有罪惡感。

這些反應都讓是許多父母常有的經驗。大人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懷疑、恐懼與憤怒,這對自己與孩子的復原歷程來說都很重要。

同時,也請留意大人跟小孩之間的「權力」差異,會給孩子帶來實質或無形的壓力。特別是加害者是個有影響力的人時。這往往會讓受害者拒絕主動訴說,擔心自己說出後會造成更多問題。事實上,很多加害者確實會威脅受害者,如果性侵的事情被揭發,之後會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用這種方法來讓受害者閉嘴。

當家長曾經懷疑孩子,事後發現孩子是對的⋯⋯

身為家長,你的困惑與懷疑是很常見的,但我們可以試著不讓這些情緒影響我們的判斷。加害者仍是有錯的。我們的孩子是受害者。

父母的理解與接納是很重要的,若在過程中責怪子女(如,覺得孩子背叛你),不承認他們是受害者,可能會讓孩子經歷到嚴重的自我懷疑。在被性騷擾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自然的性衝動反應(normal sexual arousal),這群人會因這種反應而有更強烈的自我懷疑。即便如此,這些性衝動反應也不應該被視作是受害者自願的證據。

請試著相信你的孩子。理解事實。孩子是受害者,加害者(可能是你曾相信且深愛、信任的人)已經背叛了你,且對你說謊、利用了你與你的孩子。請留意自己的憤怒是否指涉到了身為受害者的孩子。當家長發現自己有些情緒不能妥善處理,且會影響到孩子的復原之路時,接受必要的心理處遇是很建議的。對孩子來說,在創傷這條路上療癒的過程,父母仍是最重要的資源。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有足夠的力氣陪伴孩子走過療癒之路。

8. 父母可以到哪裡找資源協助,他們會提供什麼協助

  1. 接受醫療評估(如:小兒科或婦產科生理檢查、精神科/身心科心理狀態評估)
  2. 各大醫院精神科、身心科、心智科
  3. 各地區之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協尋相關專業的臨床或諮商心理師
  4. 通報相關社政單位,如社會局、家暴防治中心等
  5. 與有經驗或專精兒童創傷的心理專業聯繫,如兒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
  6. 父母的角色:陪伴、支持,給予孩子時間,讓孩子接受必要的專業處理,讓孩子找回自我療癒的力量
在性侵傷害中,專業工作者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
  • 對受害者來說,性侵事件是讓人非常困惑的。有時會涉及到相關的刑事調查,需要與警察或其他專業人員互動,但過程中若不小心,很有可能會讓受害者再次受傷。這時相關專業人員能提供家長必要的相關資訊,協助處理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好順利完成相關的行政流程。家長亦可協尋相關專業,了解如何協助孩子因應這些事務過程中帶來的壓力。
  • 針對整個事件對孩童內心的影響,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讓孩子用他的方式理解整件事情的始末,在感受安全的狀態下,訴說自己的感受等,對心理狀態的療癒是很重要的。
  • 專業人員對於相關事件對受害者內心狀態的影響有基本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協助受害者用較有效的方式處理這段經驗。例如:受害的小孩常有自責感,對於身為被害者也常有一些認知扭曲,這些都是需要被引導與討論的。
  • 除了受害者之外,受害者家屬也可以透過相關專業來了解受害者可能會有的感受,處理身為受害者家人所感受到的心理衝擊,學習如何陪伴受害者等。
  • 在與受害者或家屬工作時,專業人員使用的方法是符合科學研究證實的,以不造成受害者二度受傷為最重要的原則,常見的方法像是:創傷為基礎的認知行為治療等。

9.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該教會小孩子什麼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預防類似事件最好的預防策略。父母可以利用相關繪本、新聞事件等進行機會教育,與孩子公開討論相關的議題,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是可以跟爸媽一起討論的。

父母也應試著用舒服、自在(而非尷尬)的方式與孩子進行相關的討論,告知孩子怎樣的身體接觸是可以的、怎樣不行。而當不行或覺得不舒服時,該如何請對方停止,或者採取必要的行動。

對於一些加害者常用的策略,如用「秘密」的方式跟孩子互動、給予好處(如糖果、對你特別的好或者照顧),父母也應該解釋在這些情況下,孩子可以如何處理。

要建立孩子的身體界線與自我保護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 正確教導孩子認識身體的隱私部位,其位置與名稱。
  • 認知到,除了「留意陌生人」之外,事實上許多加害者可能都是孩子身旁的人、熟識的人,甚至是信任的人。
  • 具體教導孩子什麼是可接受的身體接觸,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身體接觸。
  • 告知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有決定與自主權。當他們感覺不舒服、不想被觸碰時,可以拒絕對方。
  • 當有其他人鼓勵孩子碰觸他們的身體時,確保孩子知道哪些狀況表示對方需要幫忙(如有人跌倒、受傷時),而哪些狀況則非(如請孩子來幫他洗澡)。
  • 教導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身體隱私的部位,因此孩子無須仰賴其他人來協助自己處理。
  • 平時就提供足夠的支持,與孩子建立默契與信任關係,讓孩子能夠自然感受到,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告訴爸媽的。
  • 信任自己的直覺與本能,當你感覺不太放心把孩子交給某一個人時,就別這麼做。
  • 平時即提供符合孩子發展年齡的性教育/知識,與孩子坦然討論這些可能引發好奇但難以啟齒的議題,或能預防一些不適當的嘗試或侵犯。
推薦的相關繪本

10. 基本的性發展心理學:認識常見的兒童性發展相關的行為

幼小的孩子還未懂禮儀時,可能會公開地表現出對人的身體與其功能的好奇,也可能會去碰女性的胸部,或是當大人進洗手間時想跟著去看。幼童甚至可能會想裸體,或是公開的展示或碰觸身體的私密部位。他們會對自己的身體好奇,且很快會發現碰觸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感覺很棒。

當孩子越來越大並開始與其他孩子互動時(4-6歲),他們開始發現男女生的不同,且在他們的探索活動中變得更社會化。他們可能開始玩起「假扮醫生」的遊戲,並會模仿一些大人的行為,如親吻或握手,或使用一些語言;並逐漸學習禮儀的重要,以及哪些字眼會被視作是「頑皮的」。透過使用一些頑皮的語言,他們可能開始會嘗試測試界線或規範。他們可能會詢問更多關於性的問題,例如寶寶從哪裡來的?為什麼男孩女孩生理上有所不同?

常見的兒童性發展相關的行為——學齡前(年齡:<4歲)
  • 探索且碰觸私密的部位,公開場合或私底下都會
  • 摩擦私密部位(用手或東西摩擦)
  • 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私密部位
  • 想去碰觸媽媽或其他女性的胸部
  • 把衣服脫掉或想裸體
  • 別人裸體或換衣服時會想去看
  • 詢問關於自己或其他人身體與身體功能的問題
  • 用他們這年紀會用的語言跟其他人說一些身體的功能,如噓噓(pee)或嗯嗯(poop / defecate)
常見的兒童性發展相關的行為——學齡前(年齡:4-6歲)
  • 有意圖的碰觸身體部位(如自慰),有時也會在別人面前做
  • 別人換衣服或裸體時會想去看
  • 模仿約會時的行為(如親吻或握手)
  • 談論自己的私密部位,並會使用一些「頑皮」的字眼,有時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那些字的意思
  • 與跟他們年齡相仿的孩子探索私密部位(像是玩假扮醫生遊戲,或是如果你讓我看我也讓你看)
常見的兒童性發展相關的行為——學齡(年齡:6-12歲)
  • 私底下有意圖的碰觸私密部位(如自慰)
  • 與跟他們同齡的孩子玩涉及到性相關行為的遊戲(如「真心話大冒險」或是「家庭遊戲」或是「男女朋友」的遊戲)
  • 會嘗試想看別人換衣服或裸體
  • 會看人們裸體或部分裸露的照片
  • 會在各類媒體上接觸有性相關的節目或內容
  • 會想要更多隱私(不想在別人面前脫衣服),或開始不想跟大人說有關性的議題
  • 可能開始會對同儕有性(sexually attracted)的吸引或興趣(interests)
一但孩子進入學齡期,對於社會規範有更多了解後,他們的行為也會有所調整,同時也會更需要隱私,特別是在大人面前。雖然自我碰觸(自慰)與性遊戲(sexual play)會繼續,但這個年紀的孩子會在大人前隱藏這些行為。

此外,對於大人的性行為的好奇心會增加,特別是在青春期到來時,且孩子可能會在電視、電影或印刷品中尋找性相關的內容。講黃色笑話或是相關的故事也很常見。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在同儕中展現出浪漫(戀愛)或性的興趣,多數與性有關的遊戲,可視為孩子自然的好奇心地表達。

「典型的」兒童性相關的遊戲與探索包括:
  • 發生在經常一起玩或彼此熟悉的孩子間 
  • 發生在年齡與身材相仿得孩子間 
  • 是自發發生且未計劃的 
  • 偶爾出現 
  • 是自願的:孩子間同意這些行為,沒有孩子感覺到不舒服或不自在 
  • 當父母親要求停止或告知隱私的規範時很容易被轉移掉
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性相關行為包括:
  • 這些行為超過孩子發展範圍(如:三歲孩子去親吻大人的陰部) 
  • 這些行為包括有威脅,強迫或暴力 
  • 這些行為包含了跨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的孩子(如:12歲的孩子與4歲的孩子玩假扮醫生的遊戲) 
  • 在孩子身上會誘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如生氣或焦慮

    給大人的參考書單

    延伸資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