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憂鬱症患者不知足的人,可能在想什麼?


在吳姓藝人「失言」而被謾罵的時刻,我們除了憤怒之外,想討論的是,像是「憂鬱症是不懂得知足」這樣的思考,可能是怎麼來的。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很久之前某洪姓教授也曾說過只要懂得感恩就不會得憂鬱症等類似言論。對,你沒看錯,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一位研究大腦的博士。

這意味,不管一般大眾,或是社會想像的專業人士、正規訓練養成的專家裡,類似的想法可能都不如我們所想的少見。

對發表類似言論的人來說,背後有一個很基礎的假設是:「情緒應該要是可以控制的」。

相信對見過大風大浪的吳先生與洪女士來說,他們自有一套「控制情緒」的方法。

好比試著想像有天,有人無理地跑去他或她面前,打了這兩個人一巴掌。

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第一種反應,直接打回去。(大家可以想像隔天報紙頭條會寫什麼)

第二種反應可能機率高一點。他們可能愣在現場,即便內心憤怒,但礙於某些因素,決定不打回去。隔天報紙新聞,可能會被視為一位有修養的高EQ人士。

此處的關鍵在於,被賞了巴掌之後,一個人沒有立刻「回敬」,就表示這個人沒有憤怒、疑惑或恐懼的感覺嗎?

以情緒目前的研究來看,答案是,不可能。

我們可以看似不為所動,卻在內心深感憤怒。那種內在的衝動(即便沒有被表達出來),更接近情緒的本質,而這其實就是憂鬱症患者們每天都在面對的困境。

每天每天,他們都在和內心那一股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要被拉到黑洞裡的感受對抗。當你看到一位憂鬱症患者「好好的」時,你可能不知道他有多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好好的」,就像是你被打一巴掌之後,刻意不讓自己回賞回去一樣。

只是,憂鬱症患者體驗到的,不是一年一次,突如其來的一巴掌而已,而是三不五時就被情緒給刺了一下。有時候找得到原因(好比人際關係、工作壓力),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內心就這樣陷下去了。

你覺得,這是心懷感恩、知足就能「沒事」的嗎?

事件誘發的情緒感受,一部分跟基因、遺傳、體質有關,有人反應稍大,有人反應比較小,就和血型一樣,在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有個雛形了。

當然,透過後天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個案能夠學會一些方法,更有效地去應對那樣的情緒反應。但這往往不表示那些感覺會完全消失。

我們可以控制的,往往只是行為,而不是身體內在遇到環境刺激後,必然產生的情緒感受。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最遺憾的是,在患者們努力應對自己內心的黑暗時,這個社會上還有人繼續提供更多的不理解、不了解,彷彿黑暗還不夠黑似的。

看到這樣的訊息,理解到這些言論的不合理,我們能感到憤怒,正是因為我們能夠同理體會憂鬱者被誤會時的委屈。但願你我都能夠將這份溫柔,傳遞到我們身邊正在受苦的人們。

#台灣不需要更多言論病毒了
#三句話讓精神醫療人員心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