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的形式》——把顏色、筆刷、色塊帶你的生活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內在狀態,身受環境影響。先分享幾個《喜悅的形式》這本書提到的幾個有趣研究:

1.關於能量:
  • 在日照較多的位置,小學生閱讀速度快了26%,數學運算速度也增加20%。
  • 明亮病房的患者更快出院,對疼痛藥的需求也少於房間較暗的患者。
2.關於豐盛:
  • 待在植物、鳥類密度較高與種類多的公園,人們感覺更神清氣爽,還能改善心理健康。
  • 成年人大腦受到觸覺刺激時,可以減少壓力,改善情緒,增強注意力。
3.關於自由:
  • 接受膽囊手術的患者,病房窗外如果看到「樹木」而非「磚塊」時,能更快出院。
  • 根據E. O. Wilson提出的「親生命性」(biopholia)概念,與動植物一起的生活經驗,是人類幸福的一部分。親近大自然可以改善睡眠品質,降低血壓,甚至延長壽命。
4.關於和諧:
  • 荷蘭研究發現,在有塗鴉的場所,路人亂丟垃圾的可能性增加一倍。
  • 神經科學家Ramachandran說,當我們將物體視為一體時,會感受到一股豁然開朗的愉悅感受。
5.關於玩樂:
  • 幾乎所有暴力犯罪者,(童年的)玩樂經驗都不足夠,或是異常。
  • 玩樂可以促進靈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關於驚喜:
  • 一位不被預期得牌,卻拿到銀牌的選手,表現出的喜悅會大於一位原本被看好摘金,卻只得銀牌的選手。
  • 喜悅的驚喜可能有助於打破刻板印象,讓我們正向看待差異,而非視之為威脅。
7.關於向上:
  • 正面詞彙出現在電腦螢幕上方時,人們會更快辨識出來(顯示「正面詞彙」與「上面」在腦中關聯比較強)。
  • 研究員請旅客在觀光勝地畫自畫像,發現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旅客,比起「舊金山漁人碼頭」,前者的旅客會傾向把自己畫的更小。此種「渺小自我」與心理學中一種「敬畏」的情緒有關,是一種會帶來微妙正向情緒的狀態。
8.關於魔法:
  • 魔法可以讓我們對未來保持樂觀。
  • 相信魔法的人,傾向在生活其他方面找到更多喜悅。
9.關於慶祝:
  • 播放音樂時,家庭成員距離會拉近12%。
  • 吉他手聚在一起演奏時,大腦活動會同步。
10.關於重生:
  • 經過一陣子的期待,可以顯著增強我們在體驗中所獲得的喜悅。
  • 想延長喜悅的時間,往往會減弱喜悅的強度。
***

這些研究和觀點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前陣子「畫纏繞畫」、「教人做羊毛氈」等的書籍為什麼賣這麼好,甚至主打「紓壓」?原來背後的原因,和上面十個關鍵字有關。

不妨先看看作者的演說剪輯:


誠如作者在本書一開始所說:
「喜悅是一種短暫又難以捉摸感覺,看不到也摸不到。那麼,杯子、檯燈、矮凳這些物品,是如何引發喜悅的?我試圖追問教授,但是他們比手畫腳、說不出來,最後只回答:『就是覺得喜悅。』我謝謝教授,打包東西準備放暑假,但一直無法停止思考這個問題。」

到底,有形的東西,是如何創造出無形的喜悅?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帶讀者探索的大哉問。

回頭看看上面這些研究,大家有發現什麼嗎?我自己最深刻的發現是,這些研究都與「生活」有關,特別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各種研究都在回答「環境」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內在狀態,好比情緒、思考。這個研究發現的訊息,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為,主動積極地調整、改變、裝飾環境,就能有效改變我們的心情。而這就是這本書想鼓勵大家做的事情——把電腦裡的小畫家,搬到現實生活中吧!

但卯起來改變環境,未必能帶給我們(或家人)好的感受。原因可能是我們沒有「掌握」對的工具。《喜悅的形式》這本書是一本兼具「型錄」與「靈感手冊」的行動手冊,作者詳細介紹了十種可以為你所處的環境「做點實驗」的提案。

透過這十個元素,我們都能重新設計自己所處的環境,讓自己的身心有機會體驗到環境改變帶來的「不一樣」。作者在書籍別冊也針對這十個元素,提供了「懶人包」,讓你可以直接針對重點來做點嘗試。裡面詳細介紹了這個元素可以被呈現的「外觀和感覺」、「主打元素」、「裝飾和氣氛」、「建築特色」、「時尚」、「地點」、「活動體驗」以及「要避免的地方」。好比,這是我翻拍「驚喜」這個頁面提供的懶人包:


剛過完新年,不知道大家的房間打掃的怎麼樣XD

也許,剛好趁這個「換新」的時期,替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室、房間、客廳、汽車座位⋯⋯善用這十個有趣、可能帶來美感的元素,替自己的身心也打造一個新的起點!這十個元素並不需要按照順序閱讀,不妨就先挑選一個你最有感的關鍵字,開始讀讀,然後動手吧!

作者:Ingrid Fetell Lee
天下雜誌 2020/01/02 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