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守成規》——教你跳出框架、避開慣性陷阱,讓工作與生活更出色

你身邊有那種「叛逆叛逆」的人嗎?

他們未必是你第一時間覺得很好親近的人,卻能在許多時候提出不同見解,影響團體決策。他們的打扮、長相、穿著,未必符合你印象中「應該有」的樣子。
但本質上,日久見人心,他們終究能默默展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面。

——《練習不壓抑》,蘇益賢,2018

在閱讀《莫守成規》這本書時,我想起自己在練習不壓抑》這本書裡寫過的一句話:有時,我們要不乖一點,才是真的做自己。

什麼叫乖呢?其實,「和別人一樣」就等於「乖」。乖就是,不要有意見,更不要有「異見」。融入群體,不要「不一樣」,就是乖。

所以,「不乖」是一種選擇,一種不強迫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我們忠於自我,誠實面對自己的偏好、情緒和信念。這是一種「做自己」。研究發現,一個人愈偽裝自我,感受到的壓力愈大,幸福感愈低,也愈容易過勞殆盡。

當然,這種「乖」與「不乖」之間的模糊界線在哪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不乖」踩到法律界線,並不是這本書想呼籲的。但有沒有那種不乖,反而可以變成團隊中衝撞的開創力,讓整個組織或團體可以「大躍進」。根據作者對組織心理學做的研究,答案是「有」!

當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時,我們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所有人都一樣時,「資歷」就變成了盲點。因為我們關注的都一樣,而看不到可能造成大改變,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一個鼓勵、允許「不一樣」的環境,反而更可能孕育出更動態的工作動力,讓組織裡面的成員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新視角,在面對挫折時更能展現高韌性。老天爺為什麼要讓同一個物種裡頭的歧異這麼大?其實背後的觀點是類似的——不一樣會讓更多可能性出現。

誠如作者Francesca Gino所言:
「不盲從的人雖然讓人覺得「不乖」,但是他們不願依附熟悉的事物、懂得質疑現狀,擁有豐沛的能量和心理韌性,能夠找出更富創意、更具效能的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團隊領先,自己也活得更精彩。」
***

本書文筆易讀,相較於作者前一本書《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我覺得這本書更軟一點。作者不時引用自己的親身經驗,搭配一些故事、案例和研究發現,讓本書的觀點變得更立體,也更具可讀性。

裡頭有幾個讓人跌破眼鏡的研究,也很精確地點出我們不知不覺當成事實的「成規」,很多時候反而經不起考驗,站不住腳。好比,穿著輕便走進精品店,為什麼反而被店員視為有錢人?我們總以為,會去逛精品店的人,「應該」是高貴華麗的婦人。但在衣著上不墨守成規進入精品店的大叔,反而刺激了販售員本來的想像,因而對這位大叔有了新的想像。

作者訪談了許多成功的組織,好比:皮克斯、米其林三星餐廳、速食連鎖店、金融業、科技業等領域,親自接觸與認識各種「莫守成規」的領導人訪談之後,整理出五個打破框架、釋放創意、加強解決力的元素,頗值得台灣這個亟欲突破、創新的地方思考:

  • 追求新鮮感:撥出時間從事新奇或有挑戰度的任務,就能大幅提高工作滿意度、敬業程度,以及創新行為。
  • 發揮好奇心:問問題的人顯得聰明、容易建立連結。好奇心讓人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困難,對不確定性有較高容忍度。
  • 開拓視野:「反事實思考」能避免工作和生活的熱度降低,我們經常忽略與自身觀點相左的資訊。思考事情如何有不同的發展,對變化會更敏銳。
  • 培養多樣性:高效能團隊擁有更高的多樣性,也一定會充滿異見,卻可以產生更好成效。
  • 忠於自我:誠實面對自己的偏好、情緒和信念。愈偽裝自我,壓力愈大,幸福感愈低,愈容易過勞殆盡。

身為主管或組織領導者,應該好好借鏡本書的論點,觀察一下自己「營造」的工作環境,是否鼓勵不同聲音被聽見,進而能找到更多突破的動能。同時,身為非主管的上班族,也可以思考如何把這些元素稍微修改後,嘗試應用在自己身上,增加自己在未來職場的不可取代性。千萬要記得,當我們和所有人都一樣的時候,就是我們未來會一起被取代的時候了。

Francesca Gino
天下雜誌 2020/01/0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