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心理學中,「說服策略」是一個發展相當久的主題。最早,它是一門商業色彩很鮮明的分支。好比,銷售員要如何推銷,才能讓顧客答應呢?不過,在經典理論(如腳在門內、門在臉上、高飛球等技巧)推出之後,後續就比較少相關的知名理論被提出。
在閱讀《好好拜託》一書時,我才發現作者用了另外一個路線,來重新詮釋經典的「說服策略」——要如何好好拜託別人?
好比,我們華人總說「禮多人不怪」,不過,根據作者研究,「真的很不好意思」這種看似有禮的說法,反而無意間拉開雙方的距離,而影響到對方是否會協助你的意願。華人重視的「人情」,研究裡的發現是它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也因此,像是「你這次幫我,我下次也會幫你」這種「說出來的人情」,反而會減少對方協助的意願。
像是這樣,本書「翻案」了許多提到「互助」、「求助」時,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有需要求助的人們,應該都會主動提出吧!」這個觀點。作者的調查發現,其實不是呢!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例子吧,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需要幫助的,但真的要開口,真的沒想像中這麼簡單。我們「誤以為」別人不太會幫自己,但這個迷思也在書中被打破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願意幫助你的——只要我們願意開口!
在閱讀《好好拜託》一書時,我才發現作者用了另外一個路線,來重新詮釋經典的「說服策略」——要如何好好拜託別人?
好比,我們華人總說「禮多人不怪」,不過,根據作者研究,「真的很不好意思」這種看似有禮的說法,反而無意間拉開雙方的距離,而影響到對方是否會協助你的意願。華人重視的「人情」,研究裡的發現是它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也因此,像是「你這次幫我,我下次也會幫你」這種「說出來的人情」,反而會減少對方協助的意願。
像是這樣,本書「翻案」了許多提到「互助」、「求助」時,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有需要求助的人們,應該都會主動提出吧!」這個觀點。作者的調查發現,其實不是呢!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例子吧,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需要幫助的,但真的要開口,真的沒想像中這麼簡單。我們「誤以為」別人不太會幫自己,但這個迷思也在書中被打破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願意幫助你的——只要我們願意開口!
《好好拜託》一書主要架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旨在鼓勵大家「有需要協助時,主動出擊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提供一些求助時「反效果」的提醒,呼應到最後第三部分,作者分享了許多「有效拜託」的秘訣。
我一直都很喜歡西方國家的大眾心理學書籍,除了論述清楚之外,扎實的研究佐證會讓我更願意相信作者的說法。此外,多接觸相關書籍之後,你會發現許多概念不斷地在不同書上出現(好比本書提到的許多實驗、效應)。不同作者引用這些同樣的實驗時,著墨的角度也不太一樣。或許,這就是「研究人類」最有趣的地方,像是萬花筒一樣,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某些老議題時,往往還是能激盪出新的火花,找到以前沒深思過的啟發。
如果你還是不確定本書是否對你有幫助的話,不妨來看看作者被訪問的幾個小短片,剛好都提到了幾個我覺得在書中蠻核心的議題:)
如果對方幫了你,他未來其實會更喜歡你,怎麼會這樣?
如何讓對方更願意幫助你呢?
作者在TED上的分享,可以一覽本書的梗概
Heidi Grant
天下雜誌 2019/03/29 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