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秒法則》:淺談此法則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
采實文化 2019/07/25 出版

這個《五秒法則》不是指吐司掉到地上三秒內撿起來吃掉就沒事的「五秒」。
而是指,每當你多思考、遲疑五秒,你心中原本想做的那件事情,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你是否⋯⋯曾在不同時刻下定決心,但在緊要關頭,又變成縮頭烏龜?
好比,明知鬧鐘響起時應該立刻起床,卻躺在床上多想幾秒,默默按下延遲鈕?
明知此刻你應該把握眼前這一位客戶,但多想了幾秒,卻轉身離開?

與許多個案互動的經驗發現:
我們總是在等「感覺對了」的時刻。但到底,什麼叫做感覺對了?

感覺對了,我再去跑步。
感覺對了,我再去找客戶。
感覺對了,我再去__________。

你可以在空格填上任何你曾認為感覺對了,再去做的事。

但萬一,你現在的感覺這陣子都不會對。好比,你罹患了憂鬱症、焦慮症呢?
是的,這正是讓情緒困擾患者「難以康復」的一個因素——太相信「感覺」。


事實上,產生感覺的器官,大腦,本身就是一個保守的器官。

相比之下,「感覺不對」對大腦來說是「預設值」。
大腦寧可你不要輕舉妄動,也不要你因為太高興而衝出去掉到谷底。

太把「行為」和「感覺」連在一起的後果,
就是拖延、遺憾、想得多做得少、出一張嘴⋯⋯

本書作者透過一種內心喊話的方式(從五秒開始倒數),
透過這樣倒數的過程,
「阻止」大腦再繼續想下去。
因為,思考時間往往會和行動成反比。
想得愈多、猶疑的愈久,行動的機會就會變小。

這種觀念和近代心理治療中的「行為活化」非常類似。
行為活化的概念是:先別管你想什麼了,先做點什麼好嗎?
透過小小行動的累積,間接改善「思考」、「情緒」,
這種可能性已經被研究給證實了,也確實能改善憂鬱的情緒。

本書除了說明原理之外,裡面引用了非常多網友實驗五秒法則的心得。
若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五秒法則的可行性確實很高。
加上它的原理很簡單,實行起來並不難。
因此,我很相信只要找機會「使用」這個法則,
都能為生活帶來一些改變!

當然,本書也不僅僅只適用於剛剛提到的憂鬱或情緒困擾的人。
畢竟,被感覺給「騙」,是每個人類都逃不過的宿命~

此外,我也很喜歡搭配的筆記本,
裡面邀請大家做的生活點滴,除了邀請大家「自我觀察」之外,
也蘊含了一些正向心理學的元素(如感恩),
相信願意乖乖紀錄的讀者,會慢慢感受到生活中的小幸福愈來愈明顯。
下方影片是作者替「筆記法」做的介紹,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五秒法則》,
重點是,不要只是「認識」、「知道」,也千萬不要等「感覺對了」再來用喔~


書籍資訊:《五秒法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