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女子力」這種說法。
女子力(じょしりょく),women's power。
- きらきらと輝いた生き方をしている女性が持つ力。
閃碩光彩的生存方式度日的女性所持有的能力。 - 女性が自らの生き方を演出する力。
女性表現出自我的生存之道的能力。 - また、女性が自分の綺麗さ、センスの良さを目立たせて存在を示す力。
女性使自己的美麗和良好的品味突出,並展現自我存在的能力。
據《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一書,「女子力」後來慢慢演變為一種強調作為女人的人,就應該⋯⋯
- 細心體貼
- 認真規矩
- 即使工作忙翻天,個人生活也要維持有條不紊
- 親自下廚、隨時打掃房間,過著規律生活
- 職場上能細心地幫大家處理「日常瑣事」
- 懂得察言觀色,依對方的喜好行動,時時記得送些小禮物
- 重視外表,不只是造型搭配等初級程度,更講究是否「花心思仔細保養自己」⋯⋯
沒錯,有點sense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天阿,這也太性別刻板印象了吧!?
是的,這正是《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這本書的出發點。本書旨在討論日本這樣的現象與文化脈絡,是如何創造了許多許多的「應該」,綁住了日本的女性。
水島廣子
仲間出版
如書中列表所整理的,如果身為女性的你,曾經煩惱過下面這幾點,很可能就是被這種性別框架給綁架了:
覺得自己「缺乏女子力」的煩惱有哪些?
- 不知道怎麼微笑,總覺得沒有自信,笑起來不自然,還很彆扭。明明很憧憬純真可愛的笑容……
- 字寫得很醜,每次要在謝卡或賀年卡上署名時都沒有自信。
- 雖然有心想多了解藝術或音樂等高品味的興趣,但還是更喜歡漫畫和上網。
- 每天都很忙碌,房間裡亂成一團!
- 對做菜完全不在行,別說味道了,連裝盤都缺乏美感,做角色便當更是不可能……
- 對自己的用餐方式沒有自信,只要和不熟的人吃飯,就會緊張得全身僵硬。
- 很想成為時時保持笑容的人,但是每當傷心或疲憊時,臉色就會變得很糟糕。
- 不知道怎麼稱讚別人。如果勉強自己,就會變得太刻意,馬上被看穿。
- 希望自己的用字遣詞更得體,但總是會冒出「真的假的」這類的話;有時太過興奮,說話語氣也會變得「沒大沒小」, 事後想想都覺得難為情。
- 沒辦法像別的女孩那樣貼心地遞出面紙給別人。事實上根本就不記得帶手帕或面紙在身上……
儘管男、女性大腦先天有些差異,但近代研究發現,像是細膩、規矩、貼心這些特質,其實不見得與性別有關。這就使得「不這麼細膩(或者替換為其他形容)的女性」很容易變成「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存在,因此而感到格格不入,或者不符合他人期待,進而造成的相關煩惱,正是讓許多女性因此活得更辛苦的一部分原因。
一個很有感覺的例子出現在書的最後,讓我印象最深刻:
有次作者和朋友在爭論, 身邊男性如果對女性說:「哇!近距離看,才發現你這麼美! 」或者,「哇!近距離看,才發現你沒這麼美! 」,你要選哪一個?
怎麼選都好像哪邊怪怪的是吧!
是的,如果跳出這個「二選一」的問題,我們更該問的是:「你(男性)憑什麼是評價我們(女性)的人?你有什麼資格論斷他人的外表呢?」
這種命題就隱約點出一個現象:男性比女性有更多判斷、決策與評價的權力。好比,有更多男性是主管、男性更常被稱為「一家之主」、男性總統或領導者讓人感覺比較適任等⋯⋯
當然,這背後涉及到許多文化與國家風情的框架。雖然在台灣,性別意識已經稍微好一些了,但這種意識總永遠有繼續進步的空間。
《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一書除了點出這些性別框架對女性造成的壓力之外,也試著提供一些心理學的策略,帶領讀者「跳脫」出這樣的陷阱,這邊舉一個我蠻喜歡的認知行為策略:
被女子力困住的例子:「每天都很忙碌,房間裡亂成一團!」
第一步:找到困住自己的那個「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應該』」
✍️一個認真規矩的女性,不管多忙都應該將房間維持得整潔乾淨。
第二步:細細體會自己被困住時所感受到的不甘
✍️仔細體會身為「邋遢的失格女」有何感覺(自我肯定感降到最低)。
第三步:捨棄所有無視人心困境的「應該」
✍️每個人的體力都是有限的,忙碌時更需要注重優先順序,比起勉強自己去打掃,睡眠及休息當然更重要。
第四步:從「應該」中選出自己能掌控的「想要」
✍️無論多麼忙碌,都還是想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即使只是短時間也無妨。想泡個澡放鬆一下,或是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第五步:肯定自己的努力
✍️沒有讓自己被忙亂的生活吞沒,還特意留出放鬆的時間,這點值得肯定。
--
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曾為了自己是女性,或者與女性有關的「要求」(溫柔、結婚、生子、保持年輕⋯⋯族繁不及備載)而煩惱的讀者。
最後,想用一張可能可以解救非常多讀者的書頁,來結束這篇文章 :P
(出處:《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頁125)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