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評價,一段清楚的說明,摘自《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

時報出版的企劃進韋,近來提供了一本書,書名是《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最近台灣引進蠻多水島廣子醫師的著作的,本書也是她的作品。很久以前,我也曾替水島醫師的《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寫過推薦序,並掛名推薦《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隔絕情緒勒索,給自己好溫暖的心情整理術》等書。

本書主要圍繞著「人際關係」議題來書寫。大家可以理解,在日本這個國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更為「工整」與「嚴謹」的;人際上的議題,其實和台灣比起來可說不相上下,人際議題帶來的壓力也不小。

本書主要聚焦在「為什麼我們這麼在意別人看法」這個題材上做討論。在此,我想分享的是其中一篇文章,在討論人類的「評價」。

很多個案到諮商室來,是發現自己總是對自己「充滿負面評價」。好比,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特別是在華人愛比較的社會文化下,往往容易找到很多自己不如人的地方。他們希望,透過諮商,可以讓他們慢慢找回更多「正向評價」。不過,在接納與承諾治療的脈絡裡,我們認為即便是「正向」的評價,它也是有風險的。

我們往往會邀請個案,一起練習的是,「撕下評價的標籤」。在此狀況下,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為什麼正向的評價是有風險的呢?剛好,在水島廣子醫師書裡面的這篇文章,很清楚的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在此摘錄供大家參考。

 「他人の目 」が気になる人: 自分らびの生きるヒント
水島廣子
時報出版 2019/06/18

「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暴力

那麼,所謂的「評價」到底是什麼呢?當我們看見某個事物,會將它轉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東西。身為生物,我們會一直確保自己的安全。若是有奇怪的東西出現在眼前,我們必須理解它並做出定義;因此當無法確保自己的安全時,會讓我們不安。嘗試去轉化眼前的異物,就是「評價」。

若評斷是「好的東西」,我們就會安心;若評斷是「壞的東西」,我們就會嫌惡它;若評斷是「危險的東西」,則會與它保持距離。此外,若評價是「比自己還優秀的」,我們會尊重它;若評價是「不如自己」,我們就會輕視它。

身為生物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評價並不是什麼壞事。然而,當忘記了評價是很「個人觀點」的事時,問題就會產生了。其實,所謂的評價是建立在「個人」的認知上,並且是由「個人」所做出的判斷。
同樣的東西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則會換成另一個人的認知,由另一個人做出判斷,因此也可能會得到完全迥異的評價。

所以,評價是非常主觀的事物。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認為它是唯一絕對的真理,而強行套用到別人身上。這可以說是一種暴力。因為每個人都擁有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背景和過去,我們不應無視這些狀況,強制將自己的標準套用在他人身上。

就算是正面的評價,也潛藏著暴力性質


看到這裡,或許有的人會覺得:「我並不怕受傷,只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已。」

每個人追求的不盡相同,有些人會想要得到認同、稱讚這種「評價」。 但其實它的構造也是差不多的。

非要別人的認同、非要得到別人的讚美不可,其實這就是沒有自信的自己。雖然對「受到傷害」不會感到膽顫心驚,但沒有得到讚美的話就會覺得受傷。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得到別人的稱讚不可呢?那是因為自己一直生活在被評價的日子裡。總是以他人的評價為基礎來判斷自己:

「做得很好。」
「這樣很好。」

因此,只要別人不稱讚你,你就會因為不曉得自己是否沒問題而感到不安,或是覺得自己很沒用。此外,所謂的暴力,並非僅限於負面的評價。即使是稱讚性質的正面評價,也是一種暴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同事一直被別人稱讚「工作能力好強」,你應該也會感到不舒服吧。因為相對來說,就是你被別人評斷為做得不好的意思。

而當自己被稱讚「工作能力很強」時,雖然當下你會很開心,但也會造成「今後絕對不能失敗」的壓力。有些沒自信的人甚至會覺得「如果別人知道真正的我是這樣,就不會認為我的工作能力強了」,因此很有可能會更加害怕別人知道「真正的自己」。

被人稱讚「變瘦了」的那一瞬間,雖然高興,但接著就會產生不安,「絕對不能變胖。」被人稱讚「好潮唷」,之後就會煩惱:「下次也要穿得好看。」因此,正面的評價也是含有獨斷或限制等各種暴力性質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一書,作者為水島廣子,時報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