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把這本有趣的書讀完,裡面是關於「正念」的108個隱喻和故事。
正念的概念時常容易被誤解,這時,若能透過比喻或故事的方式,聽眾或個案往往更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故事記起來。翻完本書之後,這個四層樓的心房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在這和大家分享。更多有趣的比喻,也可以參考這本書喔!
四層樓的心房:摘錄自《轉轉心》
爲了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對病人解釋「心」是什麼,我創造了一個「四層樓」的概念,用以說明正念如何能幫助我們改變消耗自己大部分時間的「引力中心」: 從「第四層樓」下到「底層」。
第一層樓,堅實地立在「地面」,代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的感受——亦即感官和大腦,從生活中獲得的種種資訊——在此安住。
第二層住著感知,即心從感受中過濾得到的資訊。在這一層,大腦能很快辨認出心所過濾出來的資訊,開始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存放。當然這種能力並不是人類大腦獨有的,即使是變形蟲都能夠進行基本的歸類。歸類是一種簡便有效而靈活的資訊加工處理方式,否則大腦內的資訊就要氾濫成災了。
我在教室裡解釋這一層時提到,當人們第一次走進教室,會立即意識到椅子的存在,由此順勢落坐。他們所見的物體符合心中對「椅子」類別的特徵描述,而不會去觀察椅子的顏色及形狀(這屬於第一層的感受)。
在進行這種有效、靈活的分類之後不到百萬分之一秒,感知在「情緒」和「價值」方面,會被分別貼上愉快、不愉快或一般的標籤。這就到「第三層」——評估。第三層將告訴我們,什麼事物有利可圖,可以接近,什麼事物要避之不及,以免受傷,當然這也是由高度靈活的心自行掌握的了。
最後,我們到達了「第四層」——心的思考和講述部門。這第四層有兩間屋子:分別居住著「深思熟慮的心」和「不由自主的心」。深思熟慮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綜合、計畫和創造等等。而和它隔牆而住的不由自主的心,喜歡思考、嘮叨,重複,心胸狹隘,滿腹焦慮。
在這個隱喻中,我們居住的地方,應盡可能接近四層樓的第一層,它「根基穩固」,讓人活的踏實、住的放心。
底層最接近現實和我們的生活閱歷。正念就像電梯或樓梯,它允許我們從第四樓(stories)的「故事」(story)返回到底層的體驗上來——希望你不介意我使用這個「雙關語」。
然而這並不表明我們要將其他樓層拆除,它們自有用途。
請試著想像自己乘坐正念的電梯在高低樓層間上上下下,由此,你的某一段不愉快的經歷拉開了序幕。事情發生在第一層——倒楣的你在冰面上摔了個四腳朝天。然後大腦必須迅速探明發生了何事(感知,分類)。
在第二層,功能齊全的大腦能夠識別出,你的感知是純然痛苦的。這份痛苦的感知傳遞了一個重要資訊,並通過第三層發出的一聲哀嚎「哎呀」,清楚完整地表達了出來。這一到三層的經歷都是在瞬間完成的。隨後,你將在第四層的閣樓裡消耗掉大部分時間。
你所能做的,不過是檢查傷口,把身上弄乾淨之類的事。但是你的心開始啓動了。可能是以謾罵爲開始:「哦,老天……」或「我簡直不敢相信剛才做了什麼,眞是個愚蠢的白癡。」你可能會對這件事反應強烈,並因此編出一整套極其悲慘的戲劇性臺詞,想到自己居然不留神摔了個狗吃屎,以至於躺在冰上動彈不得而又無家可歸(這就是災難性想法)。捫心自問,「有必要這麼想嗎?」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就該乘電梯下來了。
要撇開心中的想法,瞭解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實際的感受?應牢記這個區別:注意感受和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你可能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做到這一點。正念修習的大部分內容,是要將心從紛擾的思緒中拽出,將它帶到當下的覺受中(比如說四肢的感受)。如此這般,正念修習便有所成效了。
正念的概念時常容易被誤解,這時,若能透過比喻或故事的方式,聽眾或個案往往更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故事記起來。翻完本書之後,這個四層樓的心房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在這和大家分享。更多有趣的比喻,也可以參考這本書喔!
阿尼.科紮克|Arnie Kozak
台灣明名文化 2010/05/19 出版
四層樓的心房:摘錄自《轉轉心》
爲了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對病人解釋「心」是什麼,我創造了一個「四層樓」的概念,用以說明正念如何能幫助我們改變消耗自己大部分時間的「引力中心」: 從「第四層樓」下到「底層」。
第一層樓,堅實地立在「地面」,代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的感受——亦即感官和大腦,從生活中獲得的種種資訊——在此安住。
第二層住著感知,即心從感受中過濾得到的資訊。在這一層,大腦能很快辨認出心所過濾出來的資訊,開始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存放。當然這種能力並不是人類大腦獨有的,即使是變形蟲都能夠進行基本的歸類。歸類是一種簡便有效而靈活的資訊加工處理方式,否則大腦內的資訊就要氾濫成災了。
我在教室裡解釋這一層時提到,當人們第一次走進教室,會立即意識到椅子的存在,由此順勢落坐。他們所見的物體符合心中對「椅子」類別的特徵描述,而不會去觀察椅子的顏色及形狀(這屬於第一層的感受)。
在進行這種有效、靈活的分類之後不到百萬分之一秒,感知在「情緒」和「價值」方面,會被分別貼上愉快、不愉快或一般的標籤。這就到「第三層」——評估。第三層將告訴我們,什麼事物有利可圖,可以接近,什麼事物要避之不及,以免受傷,當然這也是由高度靈活的心自行掌握的了。
最後,我們到達了「第四層」——心的思考和講述部門。這第四層有兩間屋子:分別居住著「深思熟慮的心」和「不由自主的心」。深思熟慮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綜合、計畫和創造等等。而和它隔牆而住的不由自主的心,喜歡思考、嘮叨,重複,心胸狹隘,滿腹焦慮。
在這個隱喻中,我們居住的地方,應盡可能接近四層樓的第一層,它「根基穩固」,讓人活的踏實、住的放心。
底層最接近現實和我們的生活閱歷。正念就像電梯或樓梯,它允許我們從第四樓(stories)的「故事」(story)返回到底層的體驗上來——希望你不介意我使用這個「雙關語」。
然而這並不表明我們要將其他樓層拆除,它們自有用途。
請試著想像自己乘坐正念的電梯在高低樓層間上上下下,由此,你的某一段不愉快的經歷拉開了序幕。事情發生在第一層——倒楣的你在冰面上摔了個四腳朝天。然後大腦必須迅速探明發生了何事(感知,分類)。
在第二層,功能齊全的大腦能夠識別出,你的感知是純然痛苦的。這份痛苦的感知傳遞了一個重要資訊,並通過第三層發出的一聲哀嚎「哎呀」,清楚完整地表達了出來。這一到三層的經歷都是在瞬間完成的。隨後,你將在第四層的閣樓裡消耗掉大部分時間。
你所能做的,不過是檢查傷口,把身上弄乾淨之類的事。但是你的心開始啓動了。可能是以謾罵爲開始:「哦,老天……」或「我簡直不敢相信剛才做了什麼,眞是個愚蠢的白癡。」你可能會對這件事反應強烈,並因此編出一整套極其悲慘的戲劇性臺詞,想到自己居然不留神摔了個狗吃屎,以至於躺在冰上動彈不得而又無家可歸(這就是災難性想法)。捫心自問,「有必要這麼想嗎?」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就該乘電梯下來了。
要撇開心中的想法,瞭解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實際的感受?應牢記這個區別:注意感受和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你可能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做到這一點。正念修習的大部分內容,是要將心從紛擾的思緒中拽出,將它帶到當下的覺受中(比如說四肢的感受)。如此這般,正念修習便有所成效了。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