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變老,你可以這樣思考看看——讀岸見一郎《變老的勇氣》

體力變差、記性變差、生病、外貌改變⋯⋯
提起老化,我們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這卻是我們難逃的宿命。
就只能這樣了嗎?

與過去人類相比,當代人類壽命不斷延長,所幸,愈來愈多領域也都不約而同地開始認真思考「老化」這件事,讓更多不同的論述互相激盪。在閱讀岸見一郎《變老的勇氣》這本書時,裡頭提到了許多概念,讓人覺得相當值得分享與介紹。

變老就是退化?還是,變老其實應該視為一種「變化」

退化是必然,但若能用「變化」為格局來思考人生的旅程,或許就能看見更多東西。

不知道你是否認同,老了之後,我們應該更可以「任性」的活著。當然,所謂的任性並不是指變成「大眾眼中那種討厭鬼」,而是試著放下過去社會化過程中,默默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種種束縛。

束縛,你一定懂的。好比,什麼生產力、名聲、地位、KPI等等的⋯⋯可以用自己「想用來過日子的指標」,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是我們年紀慢慢增長之後,應該搞好練習的事。

績效不重要了,也許快樂更重要。你不必比昨天更有績效,但可以練習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快樂一點。

研究指出,年紀大的人,更能享受「平凡之樂」,找到平凡中的不凡。 這也是老化帶來的一種「變化」(只是我們常渾然不覺)。年輕人比較擅長從「變化」中找到樂趣。年紀大的人當然也能夠享受變化之樂;不過,他們往往更擅長從所謂平凡小事中,找到平淡卻持久的幸福。這種變化,並不是退化,是吧!

重新理解「成功」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意義

心理學家Erikson的八大發展理論裡提到,我們在不同年紀時,其實有不同的「任務」要完成。若能順利完成任務,才能慢慢走向下一階段,最終迎向完滿的人生:

  1. 0-1歲,嬰兒期時,「信任與不信任」是課題。
  2. 2-3歲,幼兒期時,「自主行動,學習自律」是課題。
  3. 4-6歲,學齡前兒童期,「自動自發、主動」是課題。
  4. 6-11歲,學齡兒童期,「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是課題。
  5. 12-18歲,青春期,「自我統整與認同」是課題。
  6. 19-30歲,成年早期,「友愛與親密關係」是課題。
  7. 31-50歲,成年中期,「精力充沛的生產力」是課題。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時,「自我榮耀與生命的統整」是課題。

除了回顧這一生、更認識自己,甚至達到自我統整外,老化的過程,也給了我們必要的空白,補足過去的未竟事宜。

書裡提到,老了之後的學習,其實是另一種樂趣。我們不必為了「證明」什麼,也不是因為什麼「特殊目的」而學習,純粹就是想學,所以去學。這種純粹,就像回到童年時期玩耍一樣,放下目的之後,更能找回純真的樂趣。
「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跳舞。」
這是書中讓我相當有感的一段話。馬拉松比賽,基本上是為了迎向「終點」而存在的。但跳舞並不是,跳舞本身就是整件事情的重點。

老了之後,我們記性會變差,看似是壞事,卻也是老天爺巧妙的安排吧!

因為最終,只有那些值得留下來的大小事,可以存放在我們心裡。
那些不用認真、不用計較的事情,是時候該放下了。
都老了,別比了,若真要比,記得比昨天的自己更快樂就好。 

***

慢慢看見、取捨、放下,慢慢找回自己。期待有天,這個邁向高齡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能因為變老,而能慢慢成為一位完整的大人。成熟的大人三要素:第一,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第二,自己決定必須由自己決定的事。第三,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誠摯推薦本書!
岸見一郎
平安文化 2018/12/03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