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公開演說是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情。確實,面對台下一雙雙眼睛,待在台上而不呆掉,其實是一件需要有勇氣的事。
若非必要,一般人對於演講、公開報告,想必是能逃就逃。但有時,我們又得「不得不」面對這個任務。這時,若能想清楚「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公開演講背後會不會有一些「意義」存在,演說就會變成另一間值得的事。
在《真誠表達,說出感染力》這本書裡,分享了許多演說的「心法」。事實上,演說不只是我們心中所想的那種形式。當有聽眾在聽你說話,好比你在跟主管報告、在跟同事聊天,或者在臉書上發表文章,乃至於我在書寫這段文字的同時,這種過程都可說是一種「演說」。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了分享知識?為了推銷一個觀點、理念或商品?為了宣傳某物?為了娛樂聽眾?為了鼓舞聽眾去採取行動?聽眾聽完演講,會被激勵嗎?還是得到新的啟發,又或者是帶來具體的轉變?
思考演說的目的,會讓我們知道終點在哪。在演講過程,我們也比較不會「迷路」,在路上對於某個螺絲釘「斤斤計較」、追求不必要的「完美主義」、對於「上台必然的焦慮」過度且放大的擔憂⋯⋯
這些演講過程常見的「陣痛」,在這本書裡都做了蠻詳實的討論;而解決這陣痛的方法,被兩位作者濃縮成七個關鍵字:
若非必要,一般人對於演講、公開報告,想必是能逃就逃。但有時,我們又得「不得不」面對這個任務。這時,若能想清楚「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公開演講背後會不會有一些「意義」存在,演說就會變成另一間值得的事。
Jess PonceIII, Emily Liu
天下雜誌 2018/10/31 出版
在《真誠表達,說出感染力》這本書裡,分享了許多演說的「心法」。事實上,演說不只是我們心中所想的那種形式。當有聽眾在聽你說話,好比你在跟主管報告、在跟同事聊天,或者在臉書上發表文章,乃至於我在書寫這段文字的同時,這種過程都可說是一種「演說」。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了分享知識?為了推銷一個觀點、理念或商品?為了宣傳某物?為了娛樂聽眾?為了鼓舞聽眾去採取行動?聽眾聽完演講,會被激勵嗎?還是得到新的啟發,又或者是帶來具體的轉變?
思考演說的目的,會讓我們知道終點在哪。在演講過程,我們也比較不會「迷路」,在路上對於某個螺絲釘「斤斤計較」、追求不必要的「完美主義」、對於「上台必然的焦慮」過度且放大的擔憂⋯⋯
這些演講過程常見的「陣痛」,在這本書裡都做了蠻詳實的討論;而解決這陣痛的方法,被兩位作者濃縮成七個關鍵字:
- Align身心一致:透過溝通三原則,讓你的語言、情感、行動與意志一致,讓觀眾不只用耳朵聽,而是用五感接收到你的主張,留下深刻印象。
- Wired建立連結:害怕台下觀眾沒反應、一片沉默?先用 A.I.D.篩選器定義你的觀眾是誰,是決策者、影響者,還是你的盟友?讓你們在同一個頻道上溝通。
- Empathetic有同理心:觀眾與你最大的共通點,就是你們都有情緒。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失誤、接納不完美,你們就能產生更深刻的連結。
- Simple簡單明瞭:透過S.I.T.原則設定演說目的,想激勵、啟發還是促使觀眾轉變?讓他們恍神也能記得你的核心訊息。準備講稿也適用這個原則。
- Open開放接納:演說時遇到機器故障、麥克風發出怪聲……各種意外怎麼辦?最佳的臨場反應,就是把干擾融入你的演說,當你能包容這些狀況,觀眾自然會更接納你。
- Magical創造神奇:每次演說即使是講過千遍的主題,隨著場地、對象不同,就是全新的經驗。別為取悅誰而改變自己的主張,你的「真誠」就是影響群眾的魔法。
- Engaging展現魅力:用真實的個性結合專業,把訊息從口語變成與觀眾的共同經驗,讓他們主動為你宣傳!
曾經,我也是非常害怕演講的人。但透過自己摸索、刻意練習,花了很多時間,慢慢的找到了站在人群面前的自在。
幾個我認為重要的關鍵字:自我覺察、與當下同在、真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信奉的專業。這些我用經驗累積的關鍵字,其實都與本書裡提到的許多觀念有所呼應,讓人心有戚戚焉。對於初步接觸演說,需要練習發表的讀者來說,本書是本非常基礎而充實的讀本,誠摯推薦!
PS.2018/11/30(五)的晚上20:00,在誠品信義店三樓,可以親眼看到本書的兩位作者唷XD想目睹演說的魅力嗎?不妨到場看看兩位作者的分享!
書籍資訊:《真誠表達,說出感染力》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