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社交是一門藝術,卻也是一門科學

社交是困難的。對某些人來說。裡頭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作祟。同時,社交時我們往往必須面對其他人獨特的內心世界。結果常常是,要嘛不小心弄傷別人,或者被別人不小心弄傷。

你覺得自己在與人互動時自在嗎?你覺得自己是否是個擅長社交的人?或者,你其實覺得與人互動有夠困難,常常不時感到尷尬?如果有所謂的「社交大腦」,你是否曾懷疑自己這部分腦區會不會其實少了根筋?

在介紹這本書前,想先分享書中作者分享的一個簡單的評估量表。不妨先停下來,拿個紙筆作答。看看你在社交能力上的表現,是優於常人,還是其實正是書中所謂「社交囧星人」?

作答方式:
10分 = 我幾乎不會這樣
20分 = 我很少這樣
50分 = 我常常這樣
80分 = 我經常這樣
90分 = 我總是都是這樣

(  )1.我有社交技巧方面的困擾。
(  )2.我缺乏日常行為的常識。
(  )3.我身處社交環境會不知所措。
(  )4.我不了解別人在想什麼。
(  )5.我容易說錯話。

(  )6.我不懂別人想傳達的重點是什麼。
(  )7.我很難跟別人溝通。
(  )8.我總是自己滔滔不絕,而非與他人有來有往地交談。
(  )9.我很難解讀別人的情緒。
(  )10.將內心的情緒表現出來會讓我不自在。

(  )11.我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
(  )12.我不知該如何對別人的狀況表現出同理心。
(  )13.我對某件事的著迷經常可以持續好幾個月都不停止。
(  )14.我會選擇自己一個人做某件事,而非與他人互動。
(  )15.我常只看到事情的細節,而非全貌。

(  )16.我做事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套系統或方法。 

Ty Tashiro, PhD
2018/09/25時報出版

評分方法:將這十六題的總分加起來,除上16,即可得到一個平均百分位。可對照下圖,對照自己分數所在的位置。大部分的人得分,多半落在16分上下。分數在16~23, 24以內的,還算是符合多數人社交的能力;若你的分數落在23~31分,很可能你便符合社交囧星人的定義。分數超過31分的,符合所謂亞斯伯格、自閉症類相關狀況的可能性就很高。


什麼是社交囧星人呢?這是一種雖然還算可以社交,卻總是感覺社交卡卡的狀況。好比:

●你不太擅長判讀他人情緒⋯⋯

判讀別人的情緒會花比較多時間。無法馬上從對方的臉上表情判斷情緒。你會先看到對方的嘴,再看到眼睛,把這兩個資訊連結起來,才知道對方心情好不好(通常一般人會先看眼睛)。

●常不知該說什麼,讓人看起來覺得你很冷漠⋯⋯

但其實實情不是這樣的。你可能意識到自己有容易說錯話的天性,常誤解別人的意思,因而不想再出言冒犯他人,或羞於分享自己不尋常的興趣,因而變得沈默寡言。

●你總是看到別人沒在看的部分⋯⋯

你特別注重細節(應該說,你觀察細節的能力很突出),也具有規律的個性(也喜歡、需要規律帶來的安定),特別能歸納出問題的模式與邏輯。不過,有時太注重「細節」,社交上常常給人搞錯重點的感覺。

●你喜歡的東西,別人好像無法理解⋯⋯

你擁有非常執著的興趣,並且可以極度專注於某個議題或練習。無論是清晨4點半的晨泳練習或必須長時間專注觀察顯微鏡下的影像,只要是有興趣的事,都具有狂熱動力持續進行。不過,一般人不一定能理解你的狂熱是什麼感覺。

***

在臨床上,我們確實遇到很多「社交卡卡」的人,他們未必嚴重到符合所謂自閉或亞斯伯格的「診斷」,但卻屢在人際互動時受傷碰壁。

作者本人就是一個社交囧星人的例子。從小到大,他可以直接在腦子裡解開複雜的數學算式,也能記住每位大聯盟先發投手的防禦率;卻不知道怎麼在跟其他同學互動的時候,解讀別人釋放出來的社交訊號,也經常忘記一般的社交規矩。

為此,他的父母用盡苦心,透過步驟,慢慢引導他學習(作者本人小時候覺得沒必要的)各種人際互動的「眉角」,加上成長過程遇到的一些貴人,讓作者慢慢理解出一套囧星人的生存法則。

長大後,作者投入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發揮了他研究的長才,試著用更科學與系統的方式,深入了解所謂的社交囧星人到底遇到了什麼難題、而這些難題又該怎麼解。本書就是作者回顧許多文獻之後,整理出來的結果。

我非常喜歡書籍介紹裡的一段話:
社交流利就如同外語一樣,是可以透過練習而更加上手的;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學習如何提升人際智商。 
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與自身的專業知識,深入剖析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等數十年以來的相關研究結果,幫助我們了解許多人共有的社交尷尬特質、社交囧星人眼中的複雜世界是什麼模樣,以及該如何才能自在地與這個世界共處。 
社交內向類型的人雖然欠缺與人相處的技巧,卻具有聚焦式的注意力與對興趣的強力執著,也能看到別人錯過的細節,因而成為創意的來源。
在這個說變就變的世代,任何「特質」都愈來愈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過去,我們總覺得內向比較不好、害羞不好,活潑、外向是好的。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各種特質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充分認識了自己的特質,並且熟悉在不同場合與情境中,適度的應用、轉化我們本來的特質。

本書作者雖然是學者,但在描述上用了大量的故事(包含他自己的成長經驗),引用研究時也將研究介紹的很淺顯易懂。在閱讀上,並未太困難,故事和研究交錯的書寫方式也讓人覺得有趣卻也收穫滿滿,是很好的閱讀體驗(讓我立刻去找了他前一本書「從此幸福快樂的愛情真相」來看XD)。

知識就是力量,不管在剛剛的問卷裡,你得到了幾分,不管你覺得自己社交能力是強還是弱。相信閱讀本書之後,都能提供你許多過去未曾想過、聽過,關於人際互動方面的知識。非常推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