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滿足,指的是我們暫時犧牲現在的利益、快樂或好處,忍耐一下,為了換得更長久之後更大的利益或好處。
在這個「快」到不行的社會,這種能力十分珍貴。對小至個人成就、大至國家發展來說,都是十分關鍵而必要的。原始時代,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延宕滿足或許不是那麼必要的決定。但在這個壽命不斷延長的世界,延宕滿足確實是許多人得以成功的關鍵。
過往,心理學研究認為培養「意志力」、「自制力」是訓練延宕滿足的重要方法;心理學嘉從理性的角度,設計了許多管控意志力的策略。好比,透過「分心」技巧,暫時忽視眼前的好處,轉換注意力之後,我們應該就有辦法hold住現在的衝動。
但本書作者發現:奇怪了,如果這種作法有效,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無法做到理想的延宕滿足呢?美食當前,總是難以拒絕;忽視了未來站在體重計上哭泣的自己。元旦那天設下的目標,成功率居然只有8%;其中四分之一還是在第一週就失敗破功了!?
作者好奇:會不會,從「理性」的角度來自制,不是最好的做法?進一步,本書想回答的是,消失的情緒、感性去哪了?為什麼在培養意志力的時候,我們的印象總認為,情緒好像總是來鬧的,對延宕滿足不太可能有什麼幫助?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是「不」。
〔同理〕:加強自制力,使人心平氣和、減少鬥爭,幫助未來的自己。
以同理來說,當我們能站在同理的角度,關心「未來的自己」(裡面有個活動很有趣,有沒有試著寫過信給十年後的自己?),我們通常現在會比較願意延宕滿足。
〔感激〕:時時提醒我們重視未來的無限可能,克服自私誘惑,和未來的自己合作。
在感激的狀態下,我們知道一切不是理所當然。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許多人默默的付出。作為回報,現在犧牲一點小我,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是自己做得到的。
〔自豪〕:提升個人魅力,輕鬆獲得吸引信任、追隨目光,與堅持到底的動力。
而自豪的情緒往往來自自己的某些能力被認可的時刻,這種認可創造了自豪的感受,使得我們更願意精進自己,犧牲短暫的玩樂時間,投入辛苦的自我成長之中。
***
本書挑戰了當代普遍對意志力的看法,認為,與其和「情緒」硬碰硬,倒不如善加利用某些情緒,讓我們更心甘情願地願意延宕滿足。這些情緒的特色是,都跟人有關;因此,又被稱為「親社會情緒」;這些情緒也通常和「道德」有關,常左右著我們的決策。
在這個「快」到不行的社會,這種能力十分珍貴。對小至個人成就、大至國家發展來說,都是十分關鍵而必要的。原始時代,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延宕滿足或許不是那麼必要的決定。但在這個壽命不斷延長的世界,延宕滿足確實是許多人得以成功的關鍵。
過往,心理學研究認為培養「意志力」、「自制力」是訓練延宕滿足的重要方法;心理學嘉從理性的角度,設計了許多管控意志力的策略。好比,透過「分心」技巧,暫時忽視眼前的好處,轉換注意力之後,我們應該就有辦法hold住現在的衝動。
但本書作者發現:奇怪了,如果這種作法有效,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無法做到理想的延宕滿足呢?美食當前,總是難以拒絕;忽視了未來站在體重計上哭泣的自己。元旦那天設下的目標,成功率居然只有8%;其中四分之一還是在第一週就失敗破功了!?
David DeSteno
究竟2018/09/01出版
答案是「不」。
作者發現,感激、同理和自豪這三種情緒,不但可以讓我們稍微不那麼痛苦的延宕滿足,甚至還能創造社會許多美好的循環。
〔同理〕:加強自制力,使人心平氣和、減少鬥爭,幫助未來的自己。
以同理來說,當我們能站在同理的角度,關心「未來的自己」(裡面有個活動很有趣,有沒有試著寫過信給十年後的自己?),我們通常現在會比較願意延宕滿足。
〔感激〕:時時提醒我們重視未來的無限可能,克服自私誘惑,和未來的自己合作。
在感激的狀態下,我們知道一切不是理所當然。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許多人默默的付出。作為回報,現在犧牲一點小我,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是自己做得到的。
〔自豪〕:提升個人魅力,輕鬆獲得吸引信任、追隨目光,與堅持到底的動力。
而自豪的情緒往往來自自己的某些能力被認可的時刻,這種認可創造了自豪的感受,使得我們更願意精進自己,犧牲短暫的玩樂時間,投入辛苦的自我成長之中。
***
本書挑戰了當代普遍對意志力的看法,認為,與其和「情緒」硬碰硬,倒不如善加利用某些情緒,讓我們更心甘情願地願意延宕滿足。這些情緒的特色是,都跟人有關;因此,又被稱為「親社會情緒」;這些情緒也通常和「道德」有關,常左右著我們的決策。
事實上,從演化角度來看,這種關聯性並不讓人意外,人類本來就是社交性的生物,而道德正是影響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準則。
在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緊密的;數位世代興盛後,我們有了極為便利的「開展連結」方法,卻也同時淡了原本小而緊密的連結網絡。沒想到,要成功、要自制,我們反而得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從人際互動中得到的力量,會讓「發揮意志力」變得沒那麼困難。
在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緊密的;數位世代興盛後,我們有了極為便利的「開展連結」方法,卻也同時淡了原本小而緊密的連結網絡。沒想到,要成功、要自制,我們反而得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從人際互動中得到的力量,會讓「發揮意志力」變得沒那麼困難。
誠摯推薦本書,不管你是個人、主管,還是孩子的爸媽,搞懂這三種情緒,把它們當做種子(或是病毒也沒關係),種植在你的生活圈中,以身作則。假以時日,就能享受這些情緒帶來的正向循環!
書籍資訊: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