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異類」是什麼?
堅持要穿某個牌子的衣服、用固定的方式工作,還是,對某個現象充滿執念……
廣義來說,那些我們覺得「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許都可以被稱為異類。
不過,在《格格不入的人生宣言》一書裡,作者認為,那些因為某些自己無法控制事件(好比:家暴、創傷、種族差異)帶來的影響,而讓自己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這個世界、好好做一個正常人,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才真正稱得上是異類。
雖然這種異類的定義限縮了許多,但卻廣泛地存在社會裡。我直覺地想到哈利波特作者J. K. Rowling。許多作家,其實都是「負傷的人」。羅琳在成名之前,曾是接受政府濟助的貧窮單親媽媽。婚後不幸福,婚前也傷痕累累,青春期的她過得很糟糕,她說:「我特別不開心。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的階段。」童年的家庭生活更別提了,羅琳跟父親處得不好,母親也病了。
本書作者莉迪亞約克娜薇琪也是。家暴、二度退學、二度離婚、女兒驟逝、酒駕、入監⋯⋯這些人生遭遇,這些社會定義的「失敗」她都經歷過了。曾經是遊民的她,一度認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融入社會了。
書寫,說自己、別人的故事,對許多異類來說,成為了一種建立自我認同的方法。莉迪亞約克娜薇琪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寫出了暢銷小說《喬安之書》。她脫離了原先的遊民身份,因緣際會來到學校,甚至受聘為終身教職。
從第一章到第九章,讀讀九個「與眾不同」的故事。看看作者如何借助他們的故事,故力更多人站起來為自己發聲、開口要求自己最想要的事物,正視自己的與眾不同!
堅持要穿某個牌子的衣服、用固定的方式工作,還是,對某個現象充滿執念……
廣義來說,那些我們覺得「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許都可以被稱為異類。
不過,在《格格不入的人生宣言》一書裡,作者認為,那些因為某些自己無法控制事件(好比:家暴、創傷、種族差異)帶來的影響,而讓自己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這個世界、好好做一個正常人,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才真正稱得上是異類。
Lydia Yuknavitch
天下雜誌 2018/8出版
雖然這種異類的定義限縮了許多,但卻廣泛地存在社會裡。我直覺地想到哈利波特作者J. K. Rowling。許多作家,其實都是「負傷的人」。羅琳在成名之前,曾是接受政府濟助的貧窮單親媽媽。婚後不幸福,婚前也傷痕累累,青春期的她過得很糟糕,她說:「我特別不開心。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的階段。」童年的家庭生活更別提了,羅琳跟父親處得不好,母親也病了。
本書作者莉迪亞約克娜薇琪也是。家暴、二度退學、二度離婚、女兒驟逝、酒駕、入監⋯⋯這些人生遭遇,這些社會定義的「失敗」她都經歷過了。曾經是遊民的她,一度認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融入社會了。
書寫,說自己、別人的故事,對許多異類來說,成為了一種建立自我認同的方法。莉迪亞約克娜薇琪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寫出了暢銷小說《喬安之書》。她脫離了原先的遊民身份,因緣際會來到學校,甚至受聘為終身教職。
在她開設的課堂裡,她遇到了各式各樣跟她一樣,屬於「異類」的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與社會不相容,每個人都曾有過一段負傷的成長歲月。但每個人也都用自己的方法,讓這些生命的傷口長出新的枝枒。她發現,許多「格格不入」的人,都曾勇敢地站在自己的傷口上,痛苦著說著故事,這甚至可能是一種救贖。
作者在這本書裡,除了分享自己的故事之外,還找來了另外幾位曾在她生命中與她互動、友好、互相鼓勵的朋友,請他們説說自己身為異類的故事。
書裡頭提到的許多故事相當讓人心疼與不捨。夾雜著作者的論述,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有點憤世嫉俗。應該說,作者和她陸續介紹出場的朋友們——被社會歸類為異類的這些人,都容易給人這樣的感受。
不過,繼續往下讀之後,你會慢慢了解她們的「憤恨」何來。事實上,他們的憤世嫉俗其來有自。某種生命的困苦,必須被轉化,成為創作的內容;更精確地說,他們不能不創作,不能不替自己找到生存的「論述」。否則,他們可能早就失去活著的動力與意義了。
書裡頭提到的許多故事相當讓人心疼與不捨。夾雜著作者的論述,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有點憤世嫉俗。應該說,作者和她陸續介紹出場的朋友們——被社會歸類為異類的這些人,都容易給人這樣的感受。
不過,繼續往下讀之後,你會慢慢了解她們的「憤恨」何來。事實上,他們的憤世嫉俗其來有自。某種生命的困苦,必須被轉化,成為創作的內容;更精確地說,他們不能不創作,不能不替自己找到生存的「論述」。否則,他們可能早就失去活著的動力與意義了。
從第一章到第九章,讀讀九個「與眾不同」的故事。看看作者如何借助他們的故事,故力更多人站起來為自己發聲、開口要求自己最想要的事物,正視自己的與眾不同!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